一季度信贷不良率上升 金融风控策略升级迫在眉睫
近日,银保监会布了今年1季度银行业数据显示,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24个百分点。信用卡贷款有所下降,不良率有所上升。银保监表示将会将进一步加强监管引领,持续推进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工作,继续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
银行一季度信贷不良率抬头
银保监会公布的一季度银行业数据显示,一季度,经济受疫情负面影响较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量明显增加,不良率快速反弹。
一季度末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52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汽车及其他个人消费类贷款减少270亿元,季度末不良率较年初上升0.24个百分点;信用卡贷款减少3300多亿元。其中,2月减少4000多亿元,3月新增1400多亿元。
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称,"疫情影响部分信用卡客户的还款能力,以及信用卡贷款期限较短,不良暴露较迅速,是一季度消费类贷款和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他表示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复工复产持续推进,居民就业率持续上升,居民还款能力将逐步恢复,未来这一情况将有所改善。
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回答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造成一定下迁压力,部分中小金融机构风险需引起关注。由于不良贷款风险暴露存在一定滞后性,加之疫情以来银行业对企业延期还本付息等政策,后期银行可能面临较大的不良率上升、不良资产增加和处置压力。
风控策略升级迫在眉睫
信贷不良率提升暴露出资产资料管理的问题,同时迫切要求银行提升风控策略不足。
国内零售信贷市场经历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产品同质化严重,资产体量、场景渗透率、客群覆盖率等方面增速普遍放缓,市场竞争激烈。以信用卡为例,从多家上市银行发布的2019年业绩年报显示,信用卡业务发卡量同比增速放缓。尤其在疫情的冲击下,消费需求骤减,刷卡交易的金额和频次更是呈现大幅下滑态势。
此外,由于很多金融机构的消费信贷业务展业时间有限,未经历过完整的经济周期的考验,积累的数据维度也不够全面,用于建设现有风控策略和模型体系的历史数据覆盖面不够广、周期不够长,不能准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影响。
在本次疫情影响下,用户还款决策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因素短期巨变,历史模型抽象和拟合的规律存在不再适用的可能性。金融机构需要其资产和客群的结构特点,以自身业务在疫情冲击下的表现,审慎评估现有风控体系的有效性、按需快速调整风控手段。
数字化助推银行提质增效
今年有超过800家银行网点关门谢客,而在过去的2019年,六大国有银行网点合计减少836个。虽然物理网点关停、离柜业务率走高,上市银行一季度财报依旧靓丽。这一方面是疫情期间银行的员工居家办公网点暂停营业,差旅费用和一些营销费用支出在降低; 另一方面是各家银行积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疫情期间提供无接触信贷和多元化展业。
银行数字化依托大数据和模型进行风险评估、全流程线上自动运作、无人工或极少人工干预、极速审批放贷等特点,在提高贷款效率、创新风险评估手段、拓宽金融客户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字化不仅是将原有产品、服务、流程体系、管理规范实施线上化改造,实现互联网环境的高效触客服务,而且要实现跨渠道、跨部门、跨系统的连续性和可持续客户经营,提升客户体验和粘性,释放客户经营的产能。同时,推动银行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自动化、实时化、智能化,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综合化和人性化。时代的零售业务要包括构建专业的互联网经营模式,打造多渠道一体化、差异化经营模式,构建线上线下数字化协同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