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code中markdown预览的实现原理
这篇文章主要讲解了"vscode中markdown预览的实现原理",文中的讲解内容简单清晰,易于学习与理解,下面请大家跟着小编的思路慢慢深入,一起来研究和学习"vscode中markdown预览的实现原理"吧!
思路分析
通过 vscode.window.createWebviewPanel 创建一个 webview,指定在侧边打开,之后通过该 panel 对象的 webview.html 属性来设置 html。
html 是通过编辑器的 markdown 内容生成的, 编辑器内容通过 editor.document.getText() 拿到,然后调用第三方的 markdown 转 html 的库来生成。
这样就完成了 markdown 的预览。
预览之后需要更新,监听 vscode.workspace.onDidSaveTextDocument 和 vscode.workspace.onDidChangeTextDocument 的事件,在文档更新和保存的时候,拿到编辑器的内容,重新生成 html,然后设置到 webview。
webviewPanel 支持 webview.postMessage(message); 的方式传递消息,支持 updateHTML 等一系列 command,可以通过传递消息来触发。
但是怎么知道哪个文档更新哪个 webview 呢?
可以维护一个 map,在创建 webviewPanel 的时候记录到 map 中,key 为文件路径,这样更新的时候就能查找到对应的 webview 进行更新。
这样,就完成了 markdown 内容的更新。
其实整体思路还是比较简单的,下面我们来写下代码
代码实现
我们看下 vscode-markdown-preview-enhanced 的插件的代码,这也是一个预览 markdown 的插件,代码还算简洁,可以用来学习。
(以下代码是简化后的代码)
首先,插件要指定触发的条件,也就是在 package.json 里面指定 activationEvents:
"activationEvents": [ "onLanguage:markdown", "onCommand:markdown-preview-enhanced.openPreviewToTheSide"],
这里一个是编辑 markdown 内容的时候激活,一个是执行 command 的时候激活。
具体激活的逻辑在 active 方法里:
export function activate(context: vscode.ExtensionContext) { const contentProvider = new MarkdownPreviewEnhancedView(context); context.subscriptions.push( vscode.commands.registerCommand( "markdown-preview-enhanced.openPreviewToTheSide", openPreviewToTheSide, ), ); function openPreviewToTheSide(uri?: vscode.Uri) { let resource = uri; if (!(resource instanceof vscode.Uri)) { if (vscode.window.activeTextEditor) { resource = vscode.window.activeTextEditor.document.uri; } } contentProvider.initPreview(resource, vscode.window.activeTextEditor, { viewColumn: vscode.ViewColumn.Two, preserveFocus: true, }); }}
我们注册了那个 command,执行 command 会拿到当前 editor 的 url,然后进行 markdown 的 preview。
preview 的所有逻辑都集中定义在了 MarkdownPreviewEnhancedView 的实例对象中,在 command 触发时执行 initPreivew。
public async initPreview( sourceUri: vscode.Uri, editor: vscode.TextEditor, viewOptions: { viewColumn: vscode.ViewColumn; preserveFocus?: boolean },) { // 创建 webview let previewPanel: vscode.WebviewPanel = vscode.window.createWebviewPanel( "markdown-preview-enhanced", `Preview ${path.basename(sourceUri.fsPath)}`, viewOptions ); // 监听 webview 的消息 previewPanel.webview.onDidReceiveMessage((message) => {}); // 记录 webview 到 map 中 this.previewMaps[sourceUri.fsPath] = previewPanel; // 拿到编辑器的文本,生成 html const text = editor.document.getText(); engine .generateHTMLTemplateForPreview({inputString: text}) .then((html) => { // 设置 html 到 previewPanel previewPanel.webview.html = html; });}
在 initWebivew 里面创建 webviewPanel,同时把 webviewPanel 保存到 map 中,key 为文档的文件路径。拿到编辑器文本来生成 html,设置到 webview.html,这样就完成了 markdown 的预览。
这条路径走通之后,我们就实现了 markdown 的预览。
但是只预览一次不行,更新文档之后需要自动更新,我们继续在 active 方法里添加事件监听:
context.subscriptions.push( vscode.workspace.onDidSaveTextDocument((document) => { if (isMarkdownFile(document)) { contentProvider.updateMarkdown(document.uri, true); } }), ); context.subscriptions.push( vscode.workspace.onDidChangeTextDocument((event) => { if (isMarkdownFile(event.document)) { contentProvider.update(event.document.uri); } }), );
监听文本修改和保存的时候,调用 update 方法来更新。
public updateMarkdown(sourceUri: Uri) { // 从 map 中根据文件路径取出对应的 webviewPanel const previewPanel = this.previewMaps[sourceUri.fsPath]; // 生成最新的 html 传递给 webview const text = document.getText(); engine .parseMD(text) .then(({ markdown, html }) => { previewPanel.webview.postMessage({ command: "updateHTML", html }); }}
这里是通过 webview.postMessage 给 html 内容传递 updateHTML 的 command 消息,触发 html 内容的更新。
这样,我们就实现了 markdown 的同步刷新。
总结
vscode 里面 markdown 的预览是一个常用但实现起来并不难的功能,我们看了下 vscode-markdown-preview-enhanced 插件的源码,理清了整体的流程:
通过 vscode.window.createWebviewPanel 创建 webviewPanel 来显示 html
html 通过 editor.document.getText() 拿到文本内容之后通过第三方包生成,设置到 webviewPanel
监听 workspace.onDidSaveTextDocument 和 workspace.onDidChangeTextDocument,来拿到最新内容,之后生成 html 通过 webview.postMessage 传递 udpateHTML 的消息来更新到 webview。
要注意的是,需要记录一个 map 来保存 uri.fsPath 和 webviewPanel 的对应关系,实现文本内容改变更新对应的 webview
感谢各位的阅读,以上就是"vscode中markdown预览的实现原理"的内容了,经过本文的学习后,相信大家对vscode中markdown预览的实现原理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具体使用情况还需要大家实践验证。这里是,小编将为大家推送更多相关知识点的文章,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