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信息网

学习日志---hbase优化总结

发表于:2025-01-19 作者:千家信息网编辑
千家信息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19日,HBase的优化总结总结起来:预分区,列族,批量读写,合并,链接池。详细见下:1. 表的设计(前三个最重要)1.1 Pre-Creating Regions默认情况下,在创建HBase表的时候会自动创
千家信息网最后更新 2025年01月19日学习日志---hbase优化总结

HBase的优化总结

总结起来:预分区,列族,批量读写,合并,链接池。详细见下:

1. 表的设计(前三个最重要)

1.1 Pre-Creating Regions

默认情况下,在创建HBase表的时候会自动创建一个region分区,当导入数据的时候,所有的HBase客户端都向这一个region写数据,直到这个region足够大了才进行切分。一种可以加快批量写入速度的方法是通过预先创建一些空的regions,这样当数据写入HBase时,会按照region分区情况,在集群内做数据的负载均衡。

有关预分区,详情参见:Table Creation: Pre-Creating Regions,下面是一个例子:

public static boolean createTable(HBaseAdmin admin, HTableDescriptor table, byte[][] splits)throws IOException {  try {    admin.createTable(table, splits);    return true;  } catch (TableExistsException e) {    logger.info("table " + table.getNameAsString() + " already exists");    // the table already exists...    return false;    }}//这个方法是传入数据的起始和末尾key,以及想要分成几个region,返回的是哪些数据分在哪些区里//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对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以免有些key对应的数据用户传入量很大,相邻的key较为频繁集中public static byte[][] getHexSplits(String startKey, String endKey, int numRegions) {  byte[][] splits = new byte[numRegions-1][];  BigInteger lowestKey = new BigInteger(startKey, 16);  BigInteger highestKey = new BigInteger(endKey, 16);  BigInteger range = highestKey.subtract(lowestKey);  BigInteger regionIncrement = range.divide(BigInteger.valueOf(numRegions));  lowestKey = lowestKey.add(regionIncrement);  for(int i=0; i < numRegions-1;i++) {    BigInteger key = lowestKey.add(regionIncrement.multiply(BigInteger.valueOf(i)));    byte[] b = String.format("6x", key).getBytes();    splits[i] = b;  }  return splits;}

预分区是根据预估的数据量,进行预先的region分割,设计哪些rowKey的数据放在哪些region上,避免数据倾斜。

1.2 Row Key

HBase中row key用来检索表中的记录,就是用来查找表中数据的,支持以下三种方式:

  • 通过单个row key访问:即按照某个row key键值进行get操作;

  • 通过row key的range进行scan:即通过设置startRowKey和endRowKey,在这个范围内进行扫描;

  • 全表扫描:即直接扫描整张表中所有行记录。

在HBase中,row key可以是任意字符串,最大长度64KB,实际应用中一般为10~100bytes,存为byte[]字节数组,一般设计成定长的

row key是按照字典序存储,因此,设计row key时,要充分利用这个排序特点,将经常一起读取的数据存储到一块,将最近可能会被访问的数据放在一块。

举个例子:如果最近写入HBase表中的数据是最可能被访问的,可以考虑将时间戳作为row key的一部分,由于是字典序排序,所以可以使用Long.MAX_VALUE - timestamp作为row key,这样能保证新写入的数据在读取时可以被快速命中。表示就是最早插入的数据row key越大,越靠后,越晚插入的数据row key越小,越靠前,因此可以使得最近插入的数据最先被访问到,因为hbase在存储表中数据时是按row key升序排列的。外界查询时,是一次查region。

1.3 Column Family

不要在一张表里定义太多的column family(列族)。目前Hbase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超过2~3个column family的表。因为某个column family在flush的时候,它邻近的column family也会因关联效应被触发flush,最终导致系统产生更多的I/O。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对自己的HBase集群进行实际测试,从得到的测试结果数据验证一下。

1.4 In Memory

创建表的时候,可以通过HColumnDescriptor.setInMemory(true)将表放到RegionServer的缓存中,保证在读取的时候被cache命中。

缓存的一个思考:最靠近用户的地方做缓存,不可以太底层。

1.5 Max Version

创建表的时候,可以通过列族HColumnDescriptor.setMaxVersions(int maxVersions)设置表中数据的最大版本,如果只需要保存最新版本的数据,那么可以设置setMaxVersions(1)。每一个列族都可以设置这个Max Version。

hbase自身在服务器基本不设置,除了设置下zookeeper所在的位置,为了hbase可以找到zookeeper,一般在程序端,可以动态的创建表,并设置表内的属性,例如该表中,某一个列族的Max Version。

1.6 Time To Live

创建表的时候,可以通过HColumnDescriptor.setTimeToLive(int timeToLive)设置表中数据的存储生命期,过期数据将自动被删除,例如如果只需要存储最近两天的数据,那么可以设置setTimeToLive(2 * 24 * 60 * 60)。

1.7 Compact & Split

在HBase中,数据在更新时首先写入WAL 日志(HLog)和内存(MemStore)中,MemStore中的数据是排序的,当MemStore累计到一定阈值时,就会创建一个新的MemStore,并且将老的MemStore添加到flush队列,由单独的线程flush到磁盘上,成为一个StoreFile。于此同时, 系统会在zookeeper中记录一个redo point,表示这个时刻之前的变更已经持久化了(minor compact)

StoreFile是只读的,一旦创建后就不可以再修改。因此Hbase的更新其实是不断追加的操作。当一个Store中的StoreFile达到一定的阈值后,就会进行一次合并(major compact),将对同一个key的修改合并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的StoreFile,当StoreFile的大小达到一定阈值后,又会对 StoreFile进行分割(split),等分为两个StoreFile。

由于对表的更新是不断追加的,处理读请求时,需要访问Store中全部的StoreFile和MemStore,将它们按照row key进行合并,由于StoreFile和MemStore都是经过排序的,并且StoreFile带有内存中索引,通常合并过程还是比较快的。

实际应用中,可以考虑必要时手动进行major compact,将同一个row key的修改进行合并形成一个大的StoreFile。同时,可以将StoreFile设置大些,减少split的发生。

用户访问时,查询先从region开始,查询对应的row_key。因为插入时,是按row_key来插的数据,依序分在region上。

major compaction是将每个分区(region)下的所有store(列族)里的storeFile进行合并,方便查询和插入,很耗资源的一种操作,因此不要频繁进行,应使用程序手动操作合并。

总体有三种方式有major_compaction命令;api操作(常用);region server自动运行,默认是24小时一次。其中region server自动的方式需要设置hbase.hregion.majorcompaction.jetter,默认为0.2,也就是为了防止多个regionserver在同一时间合并,设定合并的时间有个±0.2的浮动。

minor compaction是较小范围的合并,因为消耗资源少,因此设置好参数后,可以交由hbase自动管理,其中几个参数:

hbase.hstore.compaction.min默认为3,至少需要3个满足条件的storefile,才会启动;

hbase.hstore.compaction.max默认为10,表示最多一次合并10个;

hbase.hstore.compaction.min.size

hbase.hstore.compaction.max.size这两个表示storefile文件大小在哪个范围内才会加入合并;

hbase.hstore.compaction.ratio将storefle按年龄排序来合并,先合并老的。


2. 写表操作

2.1 多HTable并发写

创建多个HTable客户端用于写操作,提高写数据的吞吐量,一个例子:

htable创建时可以单独传入row-key来锁定一行查询,也可以设置scan,查询多行数据。

static final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static final String table_log_name = "user_log";wTableLog = new HTable[tableN];for (int i = 0; i < tableN; i++) {    wTableLog[i] = new HTable(conf, table_log_name);    wTableLog[i].setWriteBufferSize(5 * 1024 * 1024); //5MB    wTableLog[i].setAutoFlush(false);}

2.2 HTable参数设置

2.2.1 Auto Flush

通过调用HTable.setAutoFlush(false)方法可以将HTable写客户端的自动flush关闭,这样可以批量写入数据到HBase,而不是有一条put就执行一次更新,只有当put填满客户端写缓存时,才实际向HBase服务端发起写请求。默认情况下auto flush是开启的。

2.2.2 Write Buffer

通过调用HTable.setWriteBufferSize(writeBufferSize)方法可以设置HTable客户端的写buffer大小,如果新设置的buffer小于当前写buffer中的数据时,buffer将会被flush到服务端。其中,writeBufferSize的单位是byte字节数,可以根据实际写入数据量的多少来设置该值。

2.2.3 WAL Flag

在HBae中,客户端向集群中的RegionServer提交数据时(Put/Delete操作),首先会先写WAL(Write Ahead Log)日志(即HLog,一个RegionServer上的所有Region共享一个HLog),只有当WAL日志写成功后,再接着写MemStore,然后客户端被通知提交数据成功;如果写WAL日志失败,客户端则被通知提交失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做到RegionServer宕机后的数据恢复。

因此,对于相对不太重要的数据,可以在Put/Delete操作时,通过调用Put.setWriteToWAL(false)或Delete.setWriteToWAL(false)函数,放弃写WAL日志,从而提高数据写入的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谨慎选择关闭WAL日志,因为这样的话,一旦RegionServer宕机,Put/Delete的数据将会无法根据WAL日志进行恢复。

2.3 批量写

通过调用HTable.put(Put)方法可以将一个指定的row key记录写入HBase,同样HBase提供了另一个方法:通过调用HTable.put(List)方法可以将指定的row key列表,批量写入多行记录,这样做的好处是批量执行,只需要一次网络I/O开销,这对于对数据实时性要求高,网络传输RTT高的情景下可能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

2.4 多线程并发写

在客户端开启多个HTable写线程,每个写线程负责一个HTable对象的flush操作,这样结合定时flush和写buffer(writeBufferSize),可以既保证在数据量小的时候,数据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被flush(如1秒内),同时又保证在数据量大的时候,写buffer一满就及时进行flush。下面给个具体的例子:

for (int i = 0; i < threadN; i++) {    Thread th = new Thread() {        public void run() {            while (true) {                try {                    sleep(1000); //1 second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synchronized (wTableLog[i]) {                    try {                        wTableLog[i].flushCommits();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th.setDaemon(true);    th.start();}


3. 读表操作

3.1 多HTable并发读

创建多个HTable客户端用于读操作,提高读数据的吞吐量,一个例子:

static final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static final String table_log_name = "user_log";rTableLog = new HTable[tableN];for (int i = 0; i < tableN; i++) {    rTableLog[i] = new HTable(conf, table_log_name);    //每次scan数据时读50条数据    rTableLog[i].setScannerCaching(50);}

3.2 HTable参数设置

3.2.1 Scanner Caching

hbase.client.scanner.caching配置项可以设置HBase scanner一次从服务端抓取的数据条数,默认情况下一次一条。通过将其设置成一个合理的值,可以减少scan过程中next()的时间开销,代价是scanner需要通过客户端的内存来维持这些被cache的行记录。

有三个地方可以进行配置:1)在HBase的conf配置文件中进行配置;2)通过调用HTable.setScannerCaching(int scannerCaching)进行配置;3)通过调用Scan.setCaching(int caching)进行配置。三者的优先级越来越高。

3.2.2 Scan Attribute Selection

scan时指定需要的Column Family,可以减少网络传输数据量,否则默认scan操作会返回整行所有Column Family的数据。

3.2.3 Close ResultScanner

通过scan取完数据后,记得要关闭ResultScanner,否则RegionServer可能会出现问题(对应的Server资源无法释放)。

3.3 批量读

通过调用HTable.get(Get)方法可以根据一个指定的row key获取一行记录,同样HBase提供了另一个方法:通过调用HTable.get(List)方法可以根据一个指定的row key列表,批量获取多行记录,这样做的好处是批量执行,只需要一次网络I/O开销,这对于对数据实时性要求高而且网络传输RTT高的情景下可能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

3.4 多线程并发读

在客户端开启多个HTable读线程,每个读线程负责通过HTable对象进行get操作。下面是一个多线程并发读取HBase,获取店铺一天内各分钟PV值的例子:

public class DataReaderServer {     //获取店铺一天内各分钟PV值的入口函数     public static ConcurrentHashMap getUnitMinutePV(long uid, long startStamp, long endStamp){         long min = startStamp;         int count = (int)((endStamp - startStamp) / (60*1000));         List lst = new ArrayList();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            min = startStamp + i * 60 * 1000;            lst.add(uid + "_" + min);         }         return parallelBatchMinutePV(lst);     }      //多线程并发查询,获取分钟PV值private static ConcurrentHashMap parallelBatchMinutePV(List lstKeys){        ConcurrentHashMap hashRet = new ConcurrentHashMap();        int parallel = 3;        List> lstBatchKeys  = null;        if (lstKeys.size() < parallel ){            lstBatchKeys  = new ArrayList>(1);            lstBatchKeys.add(lstKeys);        }        else{            lstBatchKeys  = new ArrayList>(parallel);            for(int i = 0; i < parallel; i++  ){                List lst = new ArrayList();                lstBatchKeys.add(lst);            }            for(int i = 0 ; i < lstKeys.size() ; i ++ ){                lstBatchKeys.get(i%parallel).add(lstKeys.get(i));            }        }                List >> futures = new ArrayList >>(5);                ThreadFactoryBuilder builder = new ThreadFactoryBuilder();        builder.setNameFormat("ParallelBatchQuery");        ThreadFactory factory = builder.build();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lstBatchKeys.size(), factory);                for(List keys : lstBatchKeys){            Callable< ConcurrentHashMap > callable = new BatchMinutePVCallable(keys);            FutureTask< ConcurrentHashMap > future = (FutureTask< ConcurrentHashMap >) executor.submit(callable);            futures.add(future);        }        executor.shutdown();                // Wait for all the tasks to finish        try {          boolean stillRunning = !executor.awaitTermination(              5000000, TimeUnit.MILLISECONDS);          if (stillRunning) {            try {                executor.shutdownNow();            } catch (Exception e)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printStackTrace();            }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ry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 catch (Exception e1)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1.printStackTrace();          }        }                // Look for any exception        for (Future f : futures) {          try {              if(f.get() != null)              {                  hashRet.putAll((ConcurrentHashMap)f.get());              }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try {                 Thread.currentThread().interrupt();            } catch (Exception e1) {                // TODO Auto-generated catch block                e1.printStackTrace();            }          } catch (Execution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return hashRet;    }     //一个线程批量查询,获取分钟PV值    protected static ConcurrentHashMap getBatchMinutePV(List lstKeys){        ConcurrentHashMap hashRet = null;        List lstGet = new ArrayList();        String[] splitValue = null;        for (String s : lstKeys) {            splitValue = s.split("_");            long uid = Long.parseLong(splitValue[0]);            long min = Long.parseLong(splitValue[1]);            byte[] key = new byte[16];            Bytes.putLong(key, 0, uid);            Bytes.putLong(key, 8, min);            Get g = new Get(key);            g.addFamily(fp);            lstGet.add(g);        }        Result[] res = null;        try {            res = tableMinutePV[rand.nextInt(tableN)].get(lstGet);        } catch (IOException e1) {            logger.error("tableMinutePV exception, e=" + e1.getStackTrace());        }        if (res != null && res.length > 0) {            hashRet = new ConcurrentHashMap(res.length);            for (Result re : res) {                if (re != null && !re.isEmpty()) {                    try {                        byte[] key = re.getRow();                        byte[] value = re.getValue(fp, cp);                        if (key != null && value != null) {                            hashRet.put(String.valueOf(Bytes.toLong(key,                                    Bytes.SIZEOF_LONG)), String.valueOf(Bytes                                    .toLong(value)));                        }                    } catch (Exception e2) {                        logger.error(e2.getStackTrace());                    }                }            }        }        return hashRet;    }}//调用接口类,实现Callable接口class BatchMinutePVCallable implements Callable>{     private List keys;     public BatchMinutePVCallable(List lstKeys ) {         this.keys = lstKeys;     }     public ConcurrentHashMap call()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DataReadServer.getBatchMinutePV(keys);     }}

3.5 缓存查询结果

对于频繁查询HBase的应用场景,可以考虑在应用程序中做缓存,当有新的查询请求时,首先在缓存中查找,如果存在则直接返回,不再查询HBase;否则对HBase发起读请求查询,然后在应用程序中将查询结果缓存起来。至于缓存的替换策略,可以考虑LRU等常用的策略。

也可以利用redis做缓存,就是从hbase查询出的数据方式redis,外界访问时,可以从redis里面去取。

3.6 Blockcache

HBase上Regionserver的内存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作为Memstore,主要用来写;另外一部分作为BlockCache,主要用于读。

写请求会先写入Memstore,Regionserver会给每个region提供一个Memstore,当Memstore满64MB以后,会启动 flush刷新到磁盘。当Memstore的总大小超过限制时(heapsize * hbase.regionserver.global.memstore.upperLimit * 0.9),会强行启动flush进程,从最大的Memstore开始flush直到低于限制。

读请求先到Memstore中查数据,查不到就到BlockCache中查,再查不到就会到磁盘上读,并把读的结果放入BlockCache。由于BlockCache采用的是LRU策略,因此BlockCache达到上限(heapsize * hfile.block.cache.size * 0.85)后,会启动淘汰机制,淘汰掉最老的一批数据。

一个Regionserver上有一个BlockCache和N个Memstore,它们的大小之和不能大于等于heapsize * 0.8,否则HBase不能启动。默认BlockCache为0.2,而Memstore为0.4。对于注重读响应时间的系统,可以将 BlockCache设大些,比如设置BlockCache=0.4Memstore=0.39,以加大缓存的命中率。

有关链接可以参考对应链接的内部链接。


HTable和HTablePool使用注意事项

HTable是HBase客户端与HBase服务端通讯的Java API对象,客户端可以通过HTable对象与服务端进行CRUD操作(增删改查)。它的创建很简单(htable的创建):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HTable table = new HTable(conf, "tablename");//TODO CRUD Operation……

HTable使用时的一些注意事项:

1. 规避HTable对象的创建开销

因为客户端创建HTable对象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操作:检查.META.表确认指定名称的HBase表是否存在,表是否有效等等,整个时间开销比较重,可能会耗时几秒钟之长,因此最好在程序启动时一次性创建完成需要的HTable对象,如果使用Java API,一般来说是在构造函数中进行创建,程序启动后直接重用。

2. HTable对象不是线程安全的

HTable对象对于客户端读写数据来说不是线程安全的,因此多线程时,要为每个线程单独创建复用一个HTable对象,不同对象间不要共享HTable对象使用,特别是在客户端auto flash被置为false时,由于存在本地write buffer,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

3. HTable对象之间共享Configuration

configuration不要创建太多,一个就够了,通过zookeeper去连接hbase的类。

HTable对象共享Configuration对象,这样的好处在于:

  • 共享ZooKeeper的连接:每个客户端需要与ZooKeeper建立连接,查询用户的table regions位置,这些信息可以在连接建立后缓存起来共享使用;

  • 共享公共的资源:客户端需要通过ZooKeeper查找-ROOT-和.META.表,这个需要网络传输开销,客户端缓存这些公共资源后能够减少后续的网络传输开销,加快查找过程速度。

因此,与以下这种方式相比:

HTable table1 = new HTable("table1");HTable table2 = new HTable("table2");

下面的方式更有效些: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HTable table1 = new HTable(conf, "table1");HTable table2 = new HTable(conf, "table2");

备注:即使是高负载的多线程程序,也并没有发现因为共享Configuration而导致的性能问题;如果你的实际情况中不是如此,那么可以尝试不共享Configuration。

HTablePool

HTablePool可以解决HTable存在的线程不安全问题,同时通过维护固定数量的HTable对象,能够在程序运行期间复用这些HTable资源对象。

Configuration conf = HBaseConfiguration.create();//创建池,使用时从池里去htable对象HTablePool pool = new HTablePool(conf, 10);

1. HTablePool可以自动创建HTable对象,而且对客户端来说使用上是完全透明的,可以避免多线程间数据并发修改问题。

2. HTablePool中的HTable对象之间是公用Configuration连接的,能够可以减少网络开销。

HTablePool的使用很简单:每次进行操作前,通过HTablePool的getTable方法取得一个HTable对象,然后进行put/get/scan/delete等操作,最后通过HTablePool的putTable方法将HTable对象放回到HTablePool中。

下面是个使用HTablePool的简单例子:

public void createUser(String username, String firstName, String lastName, String email, String password, String roles) throws IOException {   //从池里去htable对象  HTable table = rm.getTable(UserTable.NAME);  Put put = new Put(Bytes.toBytes(username));  put.add(UserTable.DATA_FAMILY, UserTable.FIRSTNAME,  Bytes.toBytes(firstName));  put.add(UserTable.DATA_FAMILY, UserTable.LASTNAME,    Bytes.toBytes(lastName));   put.add(UserTable.DATA_FAMILY, UserTable.EMAIL, Bytes.toBytes(email));   //列族,列,数据  put.add(UserTable.DATA_FAMILY, UserTable.CREDENTIALS,    Bytes.toBytes(password));  put.add(UserTable.DATA_FAMILY, UserTable.ROLES, Bytes.toBytes(roles));  table.put(put);  table.flushCommits();  rm.putTable(table);}

至于多线程使用HTablePool的真实性能情况,需要通过实际的测试工作得到。

4. 数据计算

4.1 服务端计算

Coprocessor运行于HBase RegionServer服务端,各个Regions保持对与其相关的coprocessor实现类的引用,coprocessor类可以通过RegionServer上classpath中的本地jar或HDFS的classloader进行加载。

目前,已提供有几种coprocessor:

  • Coprocessor:提供对于region管理的钩子,例如region的open/close/split/flush/compact等;

  • RegionObserver:提供用于从客户端监控表相关操作的钩子,例如表的get/put/scan/delete等;

  • Endpoint:提供可以在region上执行任意函数的命令触发器。一个使用例子是RegionServer端的列聚合,这里有代码示例。

以上只是有关coprocessor的一些基本介绍,本人没有对其实际使用的经验,对它的可用性和性能数据不得而知。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尝试一下,欢迎讨论。

4.2 写端计算

4.2.1 计数

HBase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可以水平扩展的Key-Value存储系统,但是其本身的计算能力有限(Coprocessor可以提供一定的服务端计算),因此,使用HBase时,往往需要从写端或者读端进行计算,然后将最终的计算结果返回给调用者。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 PV计算:通过在HBase写端内存中,累加计数,维护PV值的更新,同时为了做到持久化,定期(如1秒)将PV计算结果同步到HBase中,这样查询端最多会有1秒钟的延迟,能看到秒级延迟的PV结果。

  • 分钟PV计算:与上面提到的PV计算方法相结合,每分钟将当前的累计PV值,按照rowkey + minute作为新的rowkey写入HBase中,然后在查询端通过scan得到当天各个分钟以前的累计PV值,然后顺次将前后两分钟的累计PV值相减,就得到了当前一分钟内的PV值,从而最终也就得到当天各个分钟内的PV值。

4.2.2 去重

对于UV的计算,就是个去重计算的例子。分两种情况:

  • 如果内存可以容纳,那么可以在Hash表中维护所有已经存在的UV标识,每当新来一个标识时,通过快速查找Hash确定是否是一个新的UV,若是则UV值加1,否则UV值不变。另外,为了做到持久化或提供给查询接口使用,可以定期(如1秒)将UV计算结果同步到HBase中。

  • 如果内存不能容纳,可以考虑采用Bloom Filter来实现,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内存的占用情况。除了UV的计算外,判断URL是否存在也是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4.3 读端计算

如果对于响应时间要求比较苛刻的情况(如单次http请求要在毫秒级时间内返回),个人觉得读端不宜做过多复杂的计算逻辑,尽量做到读端功能单一化:即从HBase RegionServer读到数据(scan或get方式)后,按照数据格式进行简单的拼接,直接返回给前端使用。当然,如果对于响应时间要求一般,或者业务特点需要,也可以在读端进行一些计算逻辑。

5. 总结

作为一个Key-Value存储系统,HBase并不是万能的,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因此,基于它来做应用时,我们往往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优化改进(表设计、读表操作、写表操作、数据计算等),有时甚至还需要从系统级对HBase进行配置调优,更甚至可以对HBase本身进行优化。这属于不同的层次范畴。

总之,概括来讲,对系统进行优化时,首先定位到影响你的程序运行性能的瓶颈之处,然后有的放矢进行针对行

数据 对象 客户 客户端 查询 线程 方法 缓存 例子 时间 实际 情况 时候 程序 服务 内存 开销 结果 网络 应用 数据库的安全要保护哪些东西 数据库安全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生产安全数据库录入 数据库的安全性及管理 数据库安全策略包含哪些 海淀数据库安全审计系统 建立农村房屋安全信息数据库 易用的数据库客户端支持安全管理 连接数据库失败ssl安全错误 数据库的锁怎样保障安全 qt 创建数据库数据表 敖汉旗天气预报软件开发 首页华为网络技术大赛 工信部网络安全局与阿里巴巴 大足区咨询软件开发流程常见问题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第一版 关于网络安全检测装置 keil软件开发环境介绍 河南耀昆邵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辉利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北京推广网络技术咨询市场报价 福州美美软件开发 西南石油大学大型服务器 重庆网络安全大赛获奖名单 d3服务器gx2配置 服务器上的文件夹怎么取名 sql数据库读写比例 抖音软件开发所用的技术 伯特利网络安全 grid数据库软件 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视频 网络安全评估开发 教室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数据库 数据库装好了怎么启动不了 打卡软件数据库没有记录 习近平关于网络安全的金句 河源单位食堂智慧餐饮软件开发 江西商业软件开发服务价格 第九章网络安全思维导图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网络工程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