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信息网

那些不用导航的英国老司机,他们的大脑和普通人的不太一样

发表于:2024-11-11 作者:千家信息网编辑
千家信息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1日,(图片来源:nyts)撰文 | 苏澄宇这年头,大街上不管是网约车还是出租车,开车的司机基本都是开导航的。那些不开导航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不用导航的司机都可以当成新闻《这位在上海开差头的上海博师傅
千家信息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11日那些不用导航的英国老司机,他们的大脑和普通人的不太一样

(图片来源:nyts)

撰文 | 苏澄宇

这年头,大街上不管是网约车还是出租车,开车的司机基本都是开导航的。那些不开导航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以至于不用导航的司机都可以当成新闻《这位在上海开差头的上海博师傅让我震惊了》。

文中报道了一位 54 岁的开出租车的老司机,基本不用导航,已经把上海这座城市道路嵌在了脑海里。只要乘客报出地址,他的脑海里基本就会自动形成了一个线路图。哪条路哪个时间拥堵,自己心里也有数,所以基本不需要导航。

但其实这种背地图的做法,在英国出租车依然流行,不,应该说,想要成为伦敦的一名出租车司机必须得背地图。即便在地图导航流行的今天,也必须如此。

一名伦敦出租车司机 图源:Rory Van Millingen

申请成为一名伦敦出租车司机并不容易,需要经过多次严格考试和审查。首先要通过的就是背地图,为此要在两年的时间里,骑自行车在全城到处转,把 1.8 万多条街道的名称、各种建筑物的位置和形状、所有的旅馆、饭店、商店、影剧院的位置和地址、各个纪念碑所在地点和各个地铁车站的站名、各家证券交易所等各类公共场合的地址搞清楚,牢记在心中。这样才有资格进入出租车行业的初步资格,没错,这只是初步资格。

一位想成为伦敦出租车司机的申请者,在摩托车前面固定着一张地图,学习并记下各类地点知识。图源:Bloomberg

以最快的速度找到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了解哪些是单行道,哪些是死胡同,在哪里进出交通圈等等,这些知识是出租车司机必备的。申请者至少完全掌握 350 条行车路线后,才敢去参加口试。

主考人员提出的问题非常随机,比如某栋建筑物什么颜色,某个剧院通往舞台的门口在哪?无论提出的地点有多么不知名,有多么偏僻,都必须答出来。

图源:wikihow

曾有一位出租车司机回答过一个离谱的问题,他被问到一尊雕像的位置在哪,主考官只是粗略描述了雕像的高度,主题是两只老鼠分享一块奶酪。当然他回答了出来,该地点位于 Philpot Lane 一栋建筑的正面,离伦敦桥不远,不然他也成不了出租车司机。

伦敦的出租车驾校的教室,一副巨大的伦敦街道地图挂在墙上 图源:Rory Van Millingen

通常来说,一名申请者想要成为出租车司机,得花至少两年的时间来学习,之后通过严苛的考试,每次约有 70% 的应试者被淘汰。不过也正因为严苛,能够真正当上出租车司机的往往能提供最优秀的服务。在欧洲出租车满意度的调查问卷里,伦敦出租车多年来都在各个维度上稳居第一名。

记忆如此强悍的出租车司机,他们的大脑是不是和普通人不太一样?

有科学家对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十分感兴趣。于是乎找来了 16 名伦敦出租车司机,驾龄都超过一年半,然后用核磁共振扫描了他们的大脑,拿普通人的大脑做对比。

结果发现,出租车司机们大脑中负责"空间导航和记忆"部分的后海马体明显更大一些。

出租车司机的后海马体积明显大于对照组 图源:文献

而且科学家发现,那些不用导航的司机驾龄越长,他们海马体中灰质的体积越大。

出租车司机体积变化与时间的相关性。图源:文献

海马体是是人类及脊椎动物脑中的重要部分,担当着关于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空间定位的作用。有一些动物,比如松鼠,它们的海马体体积在秋季(需要记忆储存地点的时候)变大。由此可见,海马体的体积和记忆力水平成正相关。

大脑海马体所在位置 图源:Themantic Education

研究中,出租车司机的空间记忆越好,后海马体体积显著增大,这是海马内功能分化的证据。你也可以简单理解为,那些人形 GPS 把离线地图存储在了后海马体中,所以体积才会变大。当然不止是地图的记忆,其他类型的学习记忆也会增加后海马体的体积。

这个研究也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太过依赖电子设备记忆东西,也许方便一时,但可能会让你的大脑后海马体变小。也不用很担心,因为后天的学习和记忆是可以改善的。这些伦敦出租车司也是想要成为人形 GPS 的时候,才去花两年多的时间去学习、考试,他们的海马体才发生了变化。所以,也许你时不时去背诵或记一些东西,你的大脑后海马体也许也会体积变大。

图源:giphy

封面来源:wordpress

参考资料:Navigation-relate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hippocampi of taxi drivers | PNAS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把科学带回家 (ID:steamforkids),作者:万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