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信息网

斯坦福校长因学术不端辞职!3 篇顶刊论文面临撤稿,本人回应:对学生手下太过信任

发表于:2024-11-22 作者:千家信息网编辑
千家信息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2日,感谢CTOnews.com网友 Sancu、缪尔赛思 的线索投递!因陷学术不端争议,斯坦福校长引咎辞职!其作为主要作者的 5 篇相关论文,3 篇撤稿 2 篇修改,全部来自生物领域三大刊 Science
千家信息网最后更新 2024年11月22日斯坦福校长因学术不端辞职!3 篇顶刊论文面临撤稿,本人回应:对学生手下太过信任
感谢CTOnews.com网友 Sancu、缪尔赛思 的线索投递!

因陷学术不端争议,斯坦福校长引咎辞职!

其作为主要作者的 5 篇相关论文,3 篇撤稿 2 篇修改,全部来自生物领域三大刊 Science、Nature 和 Cell,而且多篇发表在 20 年前、被引用数百次,是业内重要研究。

半年以前,由一位斯坦福大二学生掀起、斯坦福校方成立专门工作组的学术不端调查,如今终于有了最终结果:

马克・泰西耶・拉维涅(Marc Tessier Lavigne)合著多篇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但无证据显示他本人参与造假篡改数据行为,主要是"手下人操作不当"。

拉维涅从 8 月 31 日起不再担任斯坦福校长,之后继续留校任教。

消息一出马上引发各界热议。

Science 编辑评价说:

这个例子很好说明了,为什么当实验室负责人,不能是一份兼任工作。

涉嫌论文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关键研究

拉维涅于 2016 年从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加入斯坦福大学担任校长,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他一直是脑、脊髓研究领域的领导者。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退化性脑部疾病的病因和治疗,以及脊髓损伤的治疗,发表过多篇阿尔兹海默症领域重要研究在 Nature、Science 等顶刊上。

而在洛克菲勒大学之前,他还曾担任基因泰克公司(Genentech)的首席科学官,负责癌症、免疫疾病、神经退化性疾病的研究和药物开发工作。

根据这调查工作组报告结果,涉嫌造假的论文主要有 5 篇,两篇 2001 年的 Science 论文,一篇 2003 年的 Nature 论文,一篇 2008 年的 EMBO Journal(欧洲分子生物学学会杂志)论文,以及一篇 1999 年的 Cell 论文。

这 5 篇论文都已被实锤有问题,其中 3 篇将被撤稿,2 篇进行大量改正

从严重程度来看,撤回和重大修订都不是小事。据统计,每 10000 篇论文通常只会有 4 篇被撤稿,而且打回改正也是属于重大修改的那种。

简单回顾一下有问题的 5 篇论文。

这篇发布于 2008 年,刊登在 EMBO 上的"关于大脑内受体"的论文,下载量已达 4000。可以看到,上下两个实验图一模一样,几乎就是"直接复制粘贴"过来的。

这篇发布于 2003 年在 Science 上的论文,已被引用超过 600 次,论文研究课题对于理解血管发展和血管新生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争议点也很明显,论文里本应代表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图片,似乎是同一图片的旋转并被重复使用。

这篇发布于 2001 年 Science 上的论文,研究结果为理解神经元轴突生长和导向的分子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目前下载量已超 2000 次,被引用接近 200 次。

这篇论文争议点和上面的一致,图 B 和 D 中的印迹像是通过复制得到的。

另外一篇,也是发布于 2001 年在 Science 上,这篇论文对神经发育和轴突导向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目前

下载量已超 2700 次,被引用接近 455 次。

仔细看能发现,实验第 28 阶段,0 小时和 1 小时的图例完全一致,只是大小变了。

还有这篇,发布于 1999 年在 Cell 上,关于神经元轴突分支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的论文。

而除了上面这 5 篇,要说最具争议且影响巨大的论文,当属时任生物技术公司高管的拉维涅与他人合著,在 2009 年发表在 Nature 上,宣称找到了阿尔兹海默病患者脑部退化原因的这篇

这篇论文发布即造成轰动,甚至当年 Nature 还为此特别发表了一篇题为"阿尔茨海默病理论引起了轰动"的文章。

论文发表后,拉维涅也顺利被提升为 Genentech 公司首席科学官,负责领导一个 1400 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

但随后,公司科学家突然发现该实验结果始终无法复制。

因此在 2011 年,Genentech 研究审查委员会进行了内部审查,发现论文中有数据是伪造的,但鉴于事发多年且没有直接证据:

表示不存在任何欺诈或不当行为。

因陷造假争议,目前这篇论文已被 Science 打上警示标签,提醒读者小心引用。

那么一位科研大佬、名校校长,到底是如何被发现"学术不端"的?事情还要从一位斯坦福大二学生说起。

斯坦福大二学生掀起整场调查

关于拉维涅的重点调查,起始于去年 11 月底。

在此之前,拉维涅名下几篇论文已存在学术不端的争议,但大多都是坊间讨论。直到斯坦福大学学生报纸《斯坦福日报》刊登的一则重要信息,才终于引来斯坦福校方正式立案调查

去年 11 月 29 日,斯坦福大二学生西奥・贝克爆料,拉维涅校长的一项研究正在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调查,同时被著名学术打假人伊丽莎白・比克盯上,另有 3 篇在 Nature、Science 上发表的论文也被认为存在"重大问题"。

要知道,伊丽莎白・比克类似于学术打假圈的福尔摩斯,非常擅长检测论文中有过特殊处理的图像。

在这篇爆料中,就附上了多张涉嫌造假的研究图表,并明确圈出了可疑部分。

同时文章还表示,当时斯坦福在一份声明中"淡化"了拉维涅涉嫌学术不端的问题。

发言人迪・莫斯托菲说,拉维涅"没有以任何形式参与两篇争议论文的造假",包括正在审查的发表在 EMBO 上的论文。学校表示,这些问题不会影响论文的数据、结果或解释。

而这种说辞显然不能被审查方接受,西奥采访了专业学术打假人伊丽莎白・比克,她表示,以不影响数据为由对此不屑一顾显然让人觉得不妥,阅读论文的人可能会觉得还有很多错误藏在这些数据里?

带着各种质疑和争论,这篇发表在校刊上的文章,火速引发各方关注,并成为整场调查中最关键的导火索。

文章发表第二天(11 月 30 日),Science 宣布对两篇争议论文进行勘误更正;12 月 2 日,斯坦福校方正式成立调查小组,开始对相关论文进行调查;12 月 6 日,Cell 也宣布对相关论文进行调查。

12 月 7 日,校方公布了调查小组成员名单,以美国前司法部副部长为首,后续如诺贝尔奖得主兰迪・佘克曼、前普林斯顿大学校长谢莉・迪尔曼等参与到实际调查。

拉维涅本人当时发布了一份公开声明表示:

科学的诚信度对于校方和我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接下来的 8 个月里,调查组对拉维涅合著的 12 篇论文进行了重点审查。结果表明,5 篇拉维涅作为主要作者的论文中,有 4 篇出现了数据篡改、结论误导的情况。

拉维涅本人也发布了最新声明,并表示自己是对学生、手下研究人员太过信任的"受害者",未来他会更加严格地监督实验工作,比如系统地将图像和原始数据进行比对。

8 月 31 日,拉维涅将正式卸任斯坦福大学校长一职,但之后还会留校任教。

对此,学术打假人伊丽莎白・比克表示意外:

他辞职的事情让我感到惊讶,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结果。

他应该做一个更好的监督者,作为研究中的资深学者,虽然他不是做实验的人,但是要对最终工作负责。

不过比克也表示,这场风波一定会对拉维涅未来的研究工作造成巨大影响,可能任何一项工作都会受到质疑。

这些学术不端论文出现在他研究生涯的不同阶段,所以不是某一个实验室的问题。

如果之后他写新论文,那么它们应该接受更严格、彻底的审查。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涉事论文"中,又出现了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研究。

要知道,去年 7 月学术打假人比克办的另一桩"大案",也是和阿尔兹海默症有关。Science 曝出,2006 年发表在 Nature 上的阿尔兹海默症重要假说开山之作,涉嫌数据造假。这可能给该领域带来长达 17 年的误导。

有网友感慨,阿尔兹海默症这个研究领域多年来都是一团糟,这导致真正有效的临床研究都很少。

而除了对调查本身热议外,网友们还注意到了这次点燃导火索的大二小伙西奥・贝克。据了解他 2022 年入学,对新闻报道、计算机等领域都很感兴趣。

有人表示,他的父母都是新闻行业从业者,分别是《纽约时报》和《纽约客》的资深记者。

One More Thing

不管咋说,拉维涅校长陷入的这波调查,把学术圈各位给看呆了。杜克大学陈怡然教授也来吃瓜,还透露了下一位"有力竞争者"……

大概这就是坑导师的最高境界?(doge)

参考链接:

  • [1]https://stanforddaily.com/2023/07/19/stanford-president-resigns-over-manipulated-research-will-retract-at-least-3-papers/

  • [2]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6790301/

  • [3]https://tessier-lavigne-lab.stanford.edu/news/message-stanford-community/

  • [4]https://stanforddaily.com/2022/11/29/stanford-presidents-research-under-investigation-for-scientific-misconduct-university-admits-mistakes/

  • [5]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blog-post/tessier-lavigne-matter-shows-why-running-lab-full-time-job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