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牛科技携手唐季礼:AI 技术如何驱动的影游产业变革
近日,多牛科技集团 (股票代码:1961) 与国际知名电影人唐季礼旗下的 Lix Film and Game Group Company Ltd (以下简称"Lix Film") 宣布成立合资公司的消息,在数字娱乐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这一动向或许反映了行业内部某些正在发生的关键变化趋势。
多牛科技作为一家在港股主板挂牌的数字娱乐提供商,主营业务为游戏研发和发行。其母公司多牛集团旗下拥有最大的中文游戏社区 NGA、A9VG、电玩巴士等游戏媒体矩阵以及人人网等知名的社交网络平台。
LixFilm 控股股东唐季礼是国际知名的电影人,集导演、动作指导、编剧、监制和制片人等于一身,凭借与成龙、杨紫琼等人合作的《红番区》、《警察故事》系列、《神话》、《功夫瑜伽》等作品屡获成功。
据公司透露,这次合作预计将围绕唐季礼导演的经典电影 IP 开发游戏作品,推动影游联动联创,也会寻找合适的游戏 IP 开展影视开发合作,同时运用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持续开发和培育优质 IP。从宏观来看,这一合作或许正是游戏和影视行业融合趋势的表现之一。
01. 影游联动趋势加强,进入共生新周期
在过去的几年中,游戏和影视行业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趋势愈发明显。这一趋势表现在游戏与影视作品的相互改编以及两个行业在叙事和视觉表现上的共同进步。现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融合趋势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具体来说,两个行业的相似性为其提供了天然的融合基础。从产品角度而言,影视和游戏都依赖于强大的故事叙事能力来完成作品,也需要精美的场景和人物形象设计来吸引观众。从受众角度而言,二者共享相似的粉丝基础,主要受众都以年轻人为主,这部分群体接受能力强,愿意不断尝试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这点也为二者的密切联动提供了用户基础。
除此之外,影视行业与游戏行业都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新技术的出现对行业的提振作用非常明显,每次技术层面的重大突破都能够催生出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个行业都在渴求着新技术的产生和运用,并在技术层面有充分的融合需求。
事实上,影游相互改编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近几年,经典影视作品正在被不断改编为游戏。索尼制作的《漫威蜘蛛侠》及华纳兄弟制作的《霍格沃茨之遗》等全球分别售出 3000 万份及 1500 万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在国内,2022 年网易游戏开发的《哈利波特:魔法觉醒》截止 2023 年 6 月累计下载量已经达到 1060 万次,内购营收超过 2.63 亿美元。
另一方面,诸多经典游戏也被改编为影视作品。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任天堂就曾经投资 4300 万美元翻拍了旗下最知名的游戏作品《超级马里奥兄弟》的真人电影版,在这之后,如《生化危机》、《寂静岭》、《魔兽》甚至《愤怒的小鸟》都被先后改编为电影在院线上映。而今年爆火的美剧《最后生还者》也同样改编自同名的经典游戏。也许是再次尝到了游戏改编剧的甜头,Amazon 迅速宣布将翻拍另一款经典游戏《辐射》,并于近日放出了首支预告片,一时引发热议。
这种改编除了扩大 IP 的商业价值和变现能力之外,还存在很强的市场逻辑。在供给端,电影为游戏解决了从产能到商业化的多项问题,通过电影生态验证的题材也减少了游戏在类型化、多元化方面的探索周期。在消费端,依托 IP 的支持,更多形态和风格的内容帮助游戏克服了用户增长和付费瓶颈。对于影视行业而言,经典游戏庞大的粉丝基础大大降低了影片的宣传成本,同时游戏本身优质的剧本和人物设计也显著减轻了影视作品的开发难度。这种合作可以说是皆大欢喜。
而影视和游戏还有另一种合作形式。从体验感来说,两个行业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影视的观众是被动接受剧情,而游戏的受众是主动创造剧情,沉浸感更强。如果说游戏的影视化是削弱了游戏的沉浸感,那么互动影视作品的出现,则可以被称为是"影视的游戏化。
互动影视作品并不是时代的新生儿,它的年龄甚至与整个游戏行业相当。上世纪 80 年代,游戏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图形技术还很落后,部分厂商为了吸引玩家,在游戏画面中加入了真实的照片与视频影像,从而催生了 FMV 游戏 (全动态影像游戏)。虽然随着游戏图形技术的发展,这类内插的真人影像由于其僵硬的表现和固定的动作被逐渐放弃,但这一形式并未消失,而是静待行业的又一轮发展。
2016 年,微软推出的 3A 游戏《量子破碎》在游戏幕间加入二十分钟以上的真人剧情,一度引发争议,而 2018 年 Netflix 推出了互动电影《黑镜:潘达斯奈基》,观众可以在剧中关键节点做出选择,从而影响电影结局,这更是彻底模糊了游戏和影视的界限。2023 年国内爆火的真人互动影像游戏《完蛋! 我被美女包围了!》只不过是这一形式的一种延伸。
这些行业融合趋势充分表明,随着年轻群体成为互联网的主流用户,传统的单一线性表现手法已不足以满足观众个性化的需求,而是追求更高自由度的选择,希望以主角的身份参与故事,并体验更强的沉浸感。可以预见的是,影视和游戏行业必将联系得越来越紧密。
02.AI 技术重塑影游行业,帮助 IP 获取更大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AI 技术的出现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AI 不仅能从内容生产上帮助影视制片人和游戏开发者更有效地生成故事情节、创作对话,加速内容的产出和更新周期;还能够创造新的叙事手段,例如根据玩家的选择动态改变游戏故事线,或者为影视作品提供更多样化的情节等,这势必进一步模糊影视及游戏的界限,让作品更加充满互动性和沉浸感,推动影视和游戏作品向着某种统一的中间业态转变。同时 AI 在底层数字资产如场景、形象设计、美术风格等方面的产出能够在影视及游戏行业内形成资产复用,进一步降低行业成本。
事实上,新兴的 AI 及 AIGC (AI 生成内容) 技术已经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席卷了各个行业,游戏行业便是第一批受益者。据伽马数据,中国目前有超过 60% 的中国头部游戏企业正在积极布局 AIGC 领域,致力于将 AI 技术融入游戏研发、营销和运营的各个环节。
从多牛科技的中期业绩报告也可以看出,公司今年预备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力,上线了多款 AIGC 应用类产品,并与某些知名的科研院所、权威机构成立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为后续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模式的运用储备技术资源,紧密的加入 AI 大军的浪潮。
在影视行业,AIGC 技术也已经逐步参与到影视创作过程中,甚至在好莱坞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罢工活动,但这无法阻止 AI 技术的浪潮袭来。包括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复仇者联盟》导演 Joe Russo 等在内的影视从业者均肯定了 AI 在特效化妆、声音调整等领域的潜力,甚至可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交互式电影体验。
而根据可靠消息,唐季礼导演的新作《传说》已经杀青,作为《神话》系列的续作,该片的主要亮点即是通过 AI 技术实现了对 27 岁成龙的虚拟重塑,使他与现年的自己共同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这种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角色创造,还扩展到了电影的各个制作环节,如在创造冰川神庙、荒沙大漠等场景时的广泛应用。预计多牛科技此次与唐季礼的合作,也将充分发挥 AIGC 技术在影视及游戏行业的潜力,不啻为一次有益的尝试。
不难看出,AI 技术对影视及游戏行业而言,又是一次新的技术飞跃,而这正是两个行业长期渴求的。本次多牛科技与唐季礼导演的携手合作,正是行业正在发生的这种深刻变革的一部分,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的游戏公司与影视公司在 AI 的加持下走到一起,探索娱乐方式的新的变革,不论对于影视观众还是游戏玩家而言,这都是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相关文章
- 25 周年纪念作,情怀拉满但诚意欠缺:《勇者斗恶龙 怪物仙境 3》
- 联想拯救者 Y700 2023 平板推送 ZUI 15.0.723 系统灰度测试:新增“USB 网络共享”,优化底部小白条
- Streacom 推出 SG10 高端被动散热机箱:可解热 600W,1300 美元
- 3D 角色扮演策略游戏《少女前线 2:追放》公测开启,安卓、iOS、PC 多端互通
- 新能源车市:价格战开局,价值战结束
- 雪天这样拍,照片更为味道
- Cybertruck:未来物种重新定义汽车
- 2022 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突破 1.93 亿,普及率达 97.2%
- 上映 7 天,《名侦探柯南:黑铁的鱼影》内地票房破亿、豆瓣 6.6 分
- 小岛工作室推出《死亡搁浅》联名手机手柄,预计明年发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