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信、可信计算
前段时间看到马云的演讲视频,他说道,很多人认为这个社会缺乏信任,这个社会的人民缺乏社会公德心;人民互相不信任,不愿意帮助陌生人,人民不信任政府,对政府缺乏信心;社会对企业公司没有信心,对产品没信心,对粮食饮用水不放心,对各种社会保障没信心。但是在这个社会还是每天发生这样的事情,把钱汇给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等待几天后领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是一些买家在没收到钱之前就把产品寄去一个自己听都没听说过的地方给一个完全不认识的人的手里,然后得到回过来的前,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几百万上千万次。我们的社会是值得信任的……
前段时间,听学科前沿的老师讲软件、系统的可信度的问题。我想实际上淘宝就是在中国可信度非常高的网络应用,当然百度搜索、谷歌搜索这些更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的信赖。
可信计算实际上是一门技术,这项技术的拥护者称它将会使计算机更加安全、更加不易被病毒和恶意软件侵害,因此从最终用户角度来看也更加可靠。可信计算将会使计算机和服务器提供比现有更强的计算机安全性。而反对者认为可信计算背后的那些公司并不那么值得信任,这项技术给系统和软件设计者过多的权利和控制。还认为可信计算会潜在地迫使用户的在线交互过程失去匿名性,并强制推行一些不必要的技术。最后,它还被看作版权和版权保护的未来版本,这对于公司和其他市场的用户非常重要,同时这也引发了批评,引发了对不当审查关注。
可信软件
所谓"可信软件",通常是指那些运行行为及其结果总是符合人们预期,并在受到干扰时仍能提供连续服务的软件
国家863计划"高可信软件生产工具及集成环境"重点项目对"可信软件"的概念作了进一步界定:
第一,用"软件可信性"指称软件客观具有的质量,用"可信软件"指称用户对软件客观质量的主观认同
第二,越是有助于用户认同其客观质量的软件,就越有可能获得较高的可信等级。
在研究对象上,基于互联网的软件系统运行于开放、动态和难控的互联网环境中,那些产生于相对封闭、静态、可控环境下的传统软件模型与理论是否适用?
在质量目标上,基于互联网的软件系统的可信性已成为最重要的指标,侧重程序正确性的传统软件质量评价体系是否够用?
在保障方法上,基于互联网的软件系统需要从开发、验证和运行获得系统化的可信性保障,侧重功能需求和功能正确性的传统软件的方法是否需要变革?
互联网可信技术需调整的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从"产生于相对封闭、静态和可控环境下的传统软件"转变为"运行于开放、动态和难控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化软件"
质量目标的重心从"指标相对单一的系统内部和外部质量"转变为"指标较为综合的以可信性为主的使用质量"
构造方法从"满足功能需求并保障功能正确性"转变为"满足质量需求并保障可信性"
运行支撑从"凝练共性应用功能并保证软件正确运行"转变为"凝练共性管理功能并保证软件可信运行"。
互联网信息的可信性
面向信息本身的信息可信度
信息本身的可信度问题主要是从信息自身出发,根据其内容特征、相互之间的关联关系来研究信息的可信度
面向网站的信息可信度
网站可信性是人们最早关注的互联网信息可行×××领域。其基本思想是网站的可信度与该网站中信息的可信度是正相关的
面向用户的信息可信度
从用户的角度来研究信息的可信度具有现实的意义
两种评估方法:基于评分和投票的可信度评估机制和基于信任传播的可信度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