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OS7部署lsyncd+rsync实现服务器文件实时同步
Lsyncd是什么?
Github:axkibe/lsyncd
官方文档:Lsyncd - Live Syncing (Mirror) Daemon
- Lysncd即Live Syncing Daemon,它是开源的数据实时同步工具(后台进程),基于inotify和rsync。
- Lsyncd是一个辅助文件同步工具。它通过监听系统的文件变化事件,调用rsync进行同步。注意"辅助"二字,辅助的意思是:同步文件本身并不是由lsyncd来实现,它只负责监测哪些文件改变了,进而调用rsync来完成同步,真正同步文件的是rsync,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rsync,请查看使用sersync +rsync进行实时文件同步中的rsync部分。
Lsyncd的三种同步模式
- default.rsync
- default.rsyncssh
- default.direct
为了方便,我们直接把它们称为rsync、rsyncssh、direct。
1. rsync同步模式
首先,你需要知道rsync的基本用法,以下的rsync命令就可以把文件从本地的"/data/wwwroot"目录推送到远程的"remote@192.168.1.6::wwwroot/"目录中,运行在"rsync同步模式"的lsyncd正是通过组装类似这样的命令来同步文件的:
rsync -avz --partial --delete /data/wwwroot remote@192.168.1.6::wwwroot/ --password-file=/etc/rsyncd.password
有人可能会疑惑,既然rsync本身就可以同步,那要lsyncd干嘛?有两个原因:
- 实时同步。
- 减少rsync扫描文件带来的延时和性能损耗。
- rsync无法知道"什么时候同步",因为rsync只有执行同步命令的时候,才会去扫描文件判断哪些文件被修改了,只能建立一个定时任务,每隔一定的时间(比如5分钟,10分钟等等)去执行一次同步,这样虽然能同步,但却"不实时"。
- lsyncd就可以监听文件的修改,换句话说,某个文件修改了,lsyncd会得到通知(原理是使用linux系统的inotify/fsevents功能),得到通知之后,再去调用rsync把修改的文件进行同步(即组装一句rsync同步语句并执行),达到"实时同步"的效果。
- lsyncd调用rsync同步命令的时候,会用rsync的--include-from=FILE之类的选项来指定要同步哪些文件,这样可以达到"减少rsync扫描文件带来的延时和性能损耗"。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让rsync自己去查询哪些文件改变了,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服务器资源,试想一下,在100万个文件中,有一个文件添加了一个英文的句号.,如果没有lsyncd告诉rsync改变的是这个文件,那rsync就要去扫描100万个文件来找出这个仅仅多了一个.的文件,虽然rsync的查找效率很高,但这个查找是非常没有必要的,这就是为什么lsyncd能"减少rsync扫描文件带来的延时和性能损耗"。
2. rsyncssh同步模式
明白了rsync同步模式,就不难明白rsyncssh模式,因为rsync本身就是有ssh模式的,lsyncd同样是负责监听哪些文件变化了,然后组装rsync同步命令进行同步。
rsync的ssh模式,主要的好处是用于文件移动的时候。
- 假设我现在有两台机A和B,A中的test目录文件变化会自动同步到B中的test目录,现在A、B的test目录文件如下:
├── dir1│ ├── aa.txt│ ├── bb.txt│ └── cc.txt└── dir2└── dd.txt
- 假设现在把A机的bb.txt和cc.txt从dir1移动到dir2,即变成如下所示的状态:
├── dir1│ └── aa.txt└── dir2├── bb.txt├── cc.txt└── dd.txt
- 假设使用普通的rsync模式,那么rsync会先删除B机中的dir1中的bb.txt和cc.txt,并把A机中的bb.txt和cc.txt文件上传到B机中的dir2目录,达到同步的效果。
- 但如果你rsync运行在ssh模式,那么它会直接在B机中把dir1中的bb.txt和cc.txt用mv命令直接移动到dir2目录,A机没有向B机传任何数据,效率显而易见(特别是移动的数据特别多的时候更明显)。
- 这样看,rsyncssh模式应该是最好的,但它却有一个缺点,就是同步进程只能是单进程(maxProcesses=1),而rsync模式是可以多进程同步的(速度快)。
3. direct同步模式
这个模式用于本地的两个目录之间同步,不用于远程服务器同步。lsyncd同样是监听文件变化事件,然后把变化的文件从源目录同步到目标目录,同步的命令,就是linux系统本身的命令,比如cp、rm、mv,增加了文件用cp拷过去,删除了文件,那边也用rm删除,移动了文件,那边也用mv移动。
简述如何同步
假设有A和B两台机,A同步到B,则:
- A:安装lsyncd+rsync,并运行lsyncd服务;
- B:只需要安装rsync,并运行rsyncd服务;
A中的lsyncd监听到文件变化后,调用A中的rsync向B推送文件,B因为运行有一个rsyncd服务,所以可以接收这个推送,从而完成文件的同步。
另外还可以有C、D、E、F、……,它们都与B相同,只要运行rsyncd服务即可,A上可配置一次性推送向多台机器。
安装lsyncd
CentOS用yum、其他的用各自的包管理软件,比如Ubuntu用apt-get,Mac用brew install:
yum -y install rsync lsyncd
Lsyncd安装好之后,默认的配置文件在/etc/lsyncd.conf,另外还有些配置的例子在/usr/share/doc/lsyncd-2.2.2/examples下:
/usr/share/doc/lsyncd-2.2.2/examples/├── lalarm.lua├── lbash.lua├── lecho.lua├── lftp.lua├── lgforce.lua├── limagemagic.lua├── lpostcmd.lua├── lrsync.lua├── lrsyncssh.lua└── lsayirc.lua0 directories, 10 files
/etc/lsyncd.conf也可以写成/etc/lsyncd.lua,它本身就是用lua(一种脚本语言)写配置的。
Lsyncd配置文件详解
配置文件是使用lua语言写的,所以注释要用lua语言的注释符号,即两个横杠--。
配置文件主要有三部分:
- settings:lsyncd本身的一些设置,比如日志文件路径,同步进程数,是否后台运行等等。
- sync:同步相关的设置,比如从哪同步到哪,要忽略哪些文件,多久同步一次等等
- rsync:这部分是在sync里面的,它主要配置rsync本身的一些选项。
以下是两个官方的配置文档:
- 配置Settings:The Configuration File
- 配置sync和rsync:Config Layer 4: Default Config
/etc/lsyncd.conf中的默认内容没什么价值,可以全部删除,下边我们来讲解配置文件要怎么写。
default.rsync模式配置文件:
-- 由于该配置文件实际上是lua语言的语法,所以写注释要用--,--是lua语言的注释符号
-- Lsyncd本身的配置
settings { -- 指定日志文件位置 logfile = "/var/log/lsyncd/lsyncd.log", -- 指定状态文件位置 statusFile = "/var/log/lsyncd/lsyncd.status", -- 是否以后台的方式运行,注意它是nodaemon,所以是双重否定,如果填false,意思就是"不要不后台运行"(即后台运行),非后台运行一般用于调试,把rsync的verbose也设置为true,这样会把同步的细节输出到控制台,方便调试 nodaemon = false, -- 系统inotify指定监听的变化,什么事件才同步。CloseWrite表示文件关闭的时候同步(创建文件,修改文件后保存都会触发CloseWrite事件),可以是"Modify"、"CloseWrite" (默认) 或"CloseWrite or Modify"。 inotifyMode = "CloseWrite", -- 最大同步进程数(default.rsyncssh模式,则必须设置为1,这就是rsyncssh模式的缺点了,如果是default.rsync模式则可以设置大于1,这样会有多个同步进程,速度更快) maxProcesses = 8, -- maxProcesses = 1, -- 配合下面的delay选项使用,delay单位是秒,当delay时间到了,不管maxDelays设置多少,都会同步,同样,当maxDelays达到了设定值,不管是否到delay时间,都会同步,即两个选项有一个满足即会触发同步,为了实时同>步,我们一般设置为1,表示即使只有一个文件改变也同步 maxDelays = 1,}---- 同步配置default.rsync模式(比如配置从哪同步到哪,忽略哪些文件,多久同步一次等),可以有多个sync模块,每个模块用于设置一台目标机器sync { -- 有default.rsync/default.direct/default.rsyncssh三种模式,我们默认都用default.rsync即可。 default.rsync, -- 同步源目录(本机某个目录) source = "/data/wwwroot", -- 同步目标地址,不同同步模式有不同写法,由于绝大多数情况都采用rsync同步,所以这里写的是rsync的同步地址 target = "remote@192.168.1.6::wwwroot", -- 默认true,允许删除目录服务器中的某些文件(即删除"那些在源服务器中不存在的文件"),可选值有: true/false/startup/running,startup就是只在启动lsyncd服务的时候判断目标服务器中有哪些文件在源服务器中没有,然后把这些文件删除,但启动之后如果目标服务器又新增了文件,这些文件即使在源服务器不存在,也不会被删除;而running与startup正好相反,是在启动的时候不会删除,启动之后会删除,true=running+startup,false相当于running和startup都不做。 -- delete = true, -- 哪些文件不同步(可用正则)) exclude = { '.**', '.git/**', '*.bak', '*.tmp', 'runtime/**', 'cache/**' }, -- 与上边的maxDelays配合,maxDelays是累计事件数(单位:个),delay是时间(单位:秒),这两个只要有一个符合条件就会同步一次,但为了确保实时同步,maxDelays我们一般设置为1,也就是只要有一个文件变化事件,就会同步一次,而delay是比较大的,默认是15。当然,假如我们把maxDelays设置为100,那可能15秒到了也没有达到100个文件变化,但由于到达时间了,它也会同步。 delay = 15, -- 当init = false时只同步进程启动以后发生改动事件的文件,原有的目录即使有差异也不会同步,如果为true,则启动后如果源目录与目标目录的文件有差异都会同步,默认为true。 -- init = false, -- rsync的配置(这是default.rsync模式,如果是default.rsyncssh模式,该模块的配置会有所不同) rsync = { -- rsync可执行文件的绝对路径 binary = "/usr/bin/rsync", -- 密码文件路径(default.rsyncssh模式不需要该项) password_file = "/etc/rsyncd.password", -- 打包后再同步(注意,打包不等于压缩,打包即可以压缩也可以不压缩) archive = true, -- 压缩后再同步 compress = false, -- 输出同步信息(由于是后台执行,所以没必要输出,如果非后台执行可以设置为true,非后台执行主要用于调试) verbose = false, -- 由于rsync有非常多的选项(请自己rsync --help查看),部分非主要选项可以用_extra的方式指定,双引号引住,逗号分隔(bwlimit中的bw是bandwith,即带宽,整个意思是带宽限制,omit-link-times忽略符号链接的修改时间) _extra = {"--bwlimit=200", "--omit-link-times"} }}
解释几个选项:
- target = "remote@192.168.1.6::wwwroot",192.168.1.6是rsync服务器端的ip,remote是服务器端配置的用户名,wwwroot是服务器端的模块名。
- password_file = "/etc/rsyncd.password", rsyncd.password中的内容就是一个字符串(比如:123456,你也不用写password=123456),是服务器端的密码(rsync服务器端可以配置账号和密码),需使用命令chmod赋予文件400权限。
exclude再可以用excludeFrom来代替,这样就可以在外部文件单独写要排除同步的文件:
excludeFrom = "/etc/lsyncd_exclude.lst",
外部排除同步文件/etc/lsyncd_exclude.lst的写法:
.svnRuntime/*Uploads/*
若某个事件的路径中的某些片段匹配这些文本,那么排除。比如/bin/foo/bar匹配规则foo。
- 如果规则以/开始,那么只匹配路径的开始
如果规则以/结束,那么只匹配路径的结束
- ? 匹配任何不是/的字符
- *匹配0或多次非/字符
- **匹配任何字符0或多次。
rsync服务器端配置
文章开头已经说过A、B两台机各自要安装什么,现在A机的操作前面已经讲过了,B机的操作,由于之前写过文章,这里就不再重复,请直接看:rsync的使用。
开放端口
rsync的默认端口是873,如果你是CentOS7的firewalld防火墙,可以用以下方法允许873端口:
firewall-cmd --zone=public --add-port=873/tcp --permanentfirewall-cmd --reload
如果你是本地做实验觉得防火墙麻烦,也可关闭防火墙:systemctl stop firewalld
启动lsync服务
如何启动的官方文档:Invoking。
lsync配置文件写好后,就可以启动它了,由于我们有配置文件,所以启动方式是:lsyncd -log Exec /etc/lsyncd.conf
-log Exec表示记录所有进程的日志(因为如果maxProcesses大于1就会有多个同步进程)
启动后,它只输出了:21:46:54 Normal: --- Startup, daemonizing ---
查看是否启动成功:ps aux | grep lsyncd
如何进程正常运行,可以看到:root 5238 7.7 0.6 13348 3340 ? Ss 21:46 0:15 lsyncd /etc/lsyncd.conf
查看log文件,你会看到已经同步了很多文件:tail -100f /var/log/lsyncd/lsyncd.log
但其实在CentOS7系统中,我们一般不直接启动,而是用systemctl命令来启动:systemctl start lsyncd
查看启动状态:systemctl status lsyncd
停止:systemctl stop lsyncd
重启:systemctl restart lsyncd
设置开机自启动:systemctl enable lsyncd
default.rsyncssh模式配置文件:
相比rsync,主要修改的有以下几点:
- settings中的maxProcesses必须为1,否则无法启动,并报以下错误:
Error: error preparing /etc/lsyncd.conf: /etc/lsyncd.conf:69: default.rsyncssh must have maxProcesses set to 1.
- rsync中的password_file去掉(或注释掉),因为ssh已经不需要用rsync的password来验证了。
- sync添加一个host,格式就是ssh登录的格式(即:username@
这样的格式) - 把target改成targetdir,值的格式就是目标服务器的绝对地址,比如:/data/wwwroot/(最后一个斜杠可要可不要,最好要,因为这样一看就知道是目录)。
- host指定的ssh登录用户需要具有targetdir指定的目录的权限,如果启动不了请尝试用root,并且设置该用户免密登录:Linux-使用ssh免密码登录,不配置免密码登录将会无法启动。
- 免密码登录需要注意:假设你A机使用root启动lsyncd(其实基本上都得用root),而你host=zhangsan@12.34.56.78(B机),那么你必须保证A机能在root用户下ssh 到B机。
- host指定ssh用户,必须与目标文件夹需要的用户相同,比如很多时候,wwwroot网站目录我们都使用www:www这样的用户和组,所以你就必须用这个用户来同步,否则同步后创建出来的文件并不是这个权限,权限不对则网站可能会出问题。
-- 由于该配置文件实际上是lua语言的语法,所以写注释要用--,--是lua语言的注释符号-- Lsyncd本身的配置settings { -- 指定日志文件位置 logfile = "/var/log/lsyncd/lsyncd.log", -- 指定状态文件位置 statusFile = "/var/log/lsyncd/lsyncd.status", -- inotify事件模式,什么事件才同步,CloseWrite表示文件关闭的时候同步(创建文件,修改文件后再关闭(如vim的:wq)都会触发CloseWrite事件) inotifyMode = "CloseWrite", -- 最大同步进程数(default.rsyncssh模式必须设置为1,否则无法启动,default.rsync模式可以设置大于1) maxProcesses = 1, -- 配合下面的delay选项使用,delay单位是秒,当delay时间到了,不管maxDelays设置多少,都会同步,同样,当maxDelays达到了设定值,不管是否到delay时间,都会同步,即两个选项有一个满足即会触发同步,为了实时同>步,我们一般设置为1,表示即使只有一个文件改变也同步 maxDelays = 1, -- 是否以后台的方式运行,注意它是nodaemon,所以是双重否定,如果填false,意思就是"不要不后台运行"(即后台运行),非后台运行一般用于调试,把rsync的verbose也设置为true,这样会把同步的细节输出到控制台,方便调试 nodaemon = false,}-- 同步配置default.rsync模式(比如配置从哪同步到哪,要忽略哪些文件,多久同步一次等),可以有多个sync模块,每个模块用于设置一台目标机器sync { -- 有default.rsync/default.direct/default.rsyncssh三种模式,我们默认都用default.rsyncssh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其实是最好的。 default.rsyncssh, -- 同步源目录(本机某个目录) source = "/data/wwwroot/", -- 同步目标地址,rsyncssh模式写法 host="192.168.1.6", targetdir="/data/wwwroot/", -- 默认true,允许删除目录服务器中的某些文件(即删除"那些在源服务器中不存在的文件"),可选值有: true/false/startup/running,startup就是只在启动lsyncd服务的时候判断目标服务器中有哪些文件在源服务器中没有,然后把这些文件删除,但启动之后如果目标服务器又新增了文件,这些文件即使在源服务器不存在,也不会被删除;而running与startup正好相反,是在启动的时候不会删除,启动之后会删除,true=running+startup,false相当于running和startup都不做。 -- delete = true, -- 哪些文件不同步(可用正则)) exclude = { '.**', '.git/**', '*.bak', '*.tmp', 'runtime/**', 'cache/**' }, -- 忽略文件路径规则也可用外部配置文件 -- excludeFrom = "/etc/lsyncd_exclude.lst", -- 与上边的maxDelays配合,maxDelays是累计事件数(单位:个),delay是时间(单位:秒),这两个只要有一个符合条件就会同步一次,但为了确保实时同步,maxDelays我们一般设置为1,也就是只要有一个文件变化事件,就会同步一次,而delay是比较大的,默认是15。当然,假如我们把maxDelays设置为100,那可能15秒到了也没有达到100个文件变化,但由于到达时间了,它也会同步。 delay = 15, -- 当init = false时只同步进程启动以后发生改动事件的文件,原有的目录即使有差异也不会同步,如果为true,则启动后如果源目录与目标目录的文件有差异,就会同步,我们当然要设置为true,默认为true,所以这个设置可以不写,写在这里是为了解释它。 -- init = false, -- rsyncssh的配置(这是default.rsyncssh模式,如果是default.rsyncssh模式,该模块的配置会有所不同) rsync = { -- rsync可执行文件的绝对路径 binary = "/usr/bin/rsync", -- 密码文件路径(rsync模式不用该配置,rsyncssh模式才需要该项) -- password_file = "/etc/rsyncd.password", -- 打包后再同步(注意,打包不等于压缩,打包即可以压缩也可以不压缩) archive = true, -- 压缩后再同步 compress = true, -- 同步符号链接文件 copy_links = true, -- 同步符号链接目录 copy_dirlinks = true, -- 输出同步信息(由于是后台执行,所以没必要输出,如果非后台执行可以设置为true,非后台执行主要用于调试) verbose = false, -- 由于rsync有非常多的选项(请自己rsync --help查看),部分非主要选项可以用_extra的方式指定,双引号引住,逗号分隔(bwlimit中的bw是bandwith,即带宽,整个意思是带宽限制,omit-link-times忽略符号链接的修改时间) _extra = {"--bwlimit=200", "--omit-link-times"}, -- 指定ssh相关参数选项 rsh = "/usr/bin/ssh -l xiebruce -i /root/.ssh/id_rsa -o StrictHostKeyChecking=no" }}
其中这一句就是用来通过ssh登录到服务器的:rsh = "/usr/bin/ssh -l xiebruce -i /root/.ssh/id_rsa -o StrictHostKeyChecking=no"
- 你平时使用ssh登录服务器,也许用的是ssh zhangsan@192.168.1.6,最多再加个-p指定一下端口,但其实ssh还有很多选项,比如ssh -l test root@192.168.1.6就表示,我虽然是用root去登录,但用-l(login的缩写)指定了登录的用户,所以最终会以test用户进行登录,而-i(identify的缩写)则表示指定私钥(身份认证文件),通常是为了免密码登录服务器,原因很简单,这个同步不可能每次让你输入密码,所以需要免密码登录。
- 而-o(option的缩写)表示选项,ssh有很多选项,可以用man ssh查到,而每个选项是什么意思需要用man ssh_config来查看,"StrictHostKeyChecking"表示严格检查主机的key fingerprint(指纹密钥),当你首次登录一台服务器的时候,它总会有这个提示:
The authenticity of host '192.168.1.6 (192.168.1.6)' can't be established.ECDSA key fingerprint is SHA256:xcDUp3zNlJvhY4fwfwDH1pgOyc5p8Vsr2OjopanEQBw.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continue connecting (yes/no)?
如果你输入no那就不会登录,如果你输入yes,就会登录,并且把这个"key fingerprint"(指纹密钥)添加到你终端的ssh配置目录下的known_hosts文件中,这个文件的位置,对于Mac/Linux电脑,是在~/.ssh/known_hosts,Windows的话则是在C:\Users\用户名\目录下。
同理,现在是rsync登录你的ssh,所以rsync也会存储这样的指纹密钥,如果"StrictHostKeyChecking"设置为yes,就意味着每次都要严格检查密钥(就相当于你用终端登录时,每次都要你输入一遍yes),这样显然是没必要的,所以我们要把它设置为"StrictHostKeyChecking=no"。
default.direct模式:该模式我没有测试
sync { default.direct, source = "/home/user/src/", target = "/home/user/trg/"}
同时同步到多台机
格式如下,每台目标服务器一个sync模块即可,每个sync模块都像上边说的那样写就行,其实就只是ip不同,其他都一样:
settings { logfile = "/var/log/lsyncd/lsyncd.log", inotifyMode = "CloseWrite or Modify", -- statusFile = "/var/log/lsyncd/lsyncd.status",}-- B服务器配置sync { default.rsync, source = "/etc/nginx/", target = "rsync://rsync@192.168.1.6:1873/nginx/", exclude = { ".*", "*.tmp", "*.swp", "*.bak", "*.log", "*.swx", "*~", "sets/config.json", "listen_local_*" }, delay = 2, init = false, rsync = { password_file = "/etc/rsyncd.passwd", archive = true, compress = true, verbose = true, checksum = true, ignore_times = true }}-- C服务器配置sync { default.rsync, source = "/data/web/", target = "rsync://rsync@192.168.1.11:1873/web/", exclude = { ".*", "*.tmp", "*.swp", "*.bak", "*.log", "*.out", "*/logs/*", "*.swx", "*~" }, delay = 120, init = false, rsync = { password_file = "/etc/rsyncd.passwd", archive = true, compress = true, verbose = true, checksum = true, ignore_times = true }}-- D服务器配置sync { default.rsync, source = "/data/script/", target = "rsync://rsync@192.168.1.100:1873/script/", exclude = { ".*", "*.tmp", "*.swp", "*.bak", "*.log", "*.out", "*/logs/*", "*.swx", "*~" }, delay = 2, init = false, rsync = { password_file = "/etc/rsyncd.passwd", archive = true, compress = true, verbose = true, checksum = true, ignore_times = true }}
- 上一篇
ceph-deploy出错UnableToResolveError Unable to resolve host怎么办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ceph-deploy出错UnableToResolveError Unable to resolve host怎么办,具有一定借鉴价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下,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
- 下一篇
Apache Flink Table API和SQL API的外部数据源是什么
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Apache Flink Table API和SQL API的外部数据源是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还不怎么了解,因此分享这篇文章给大家参考一下,希望大家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大有收获,下面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