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UML用例模型的步骤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建立UML用例模型的步骤",在日常操作中,相信很多人在建立UML用例模型的步骤问题上存在疑惑,小编查阅了各式资料,整理出简单好用的操作方法,希望对大家解答"建立UML用例模型的步骤"的疑惑有所帮助!接下来,请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建立UML用例模型的步骤
一般来说,建立用例模型的步骤为:
(1)确定谁会直接使用该系统,即参与者(Actor),为了发现参与者,我们可以尝试问如下问题:
a.谁/什么使用系统?
b.谁/什么从系统获得信息?
c.谁/什么向系统提供信息?
d.谁/什么支持、维护系统?
e.哪些其它系统使用此系统?
f.公司的哪个部门使用系统?......
(2)选取其中一个参与者;
(3)定义该参与者希望系统做什么,参与者希望系统做的每件事成为一个用例,为了发现用例,我们可以尝试问如下问题:
a.为什么该参与者想要使用此系统?
b.该参与者是否要创建、保存、更改、移动或读取系统的数据?如果是,为什么?
c.该参与者是否要通知系统外部事件或变化?
d.该参与者是否需要知道系统内部的特定事件?…
(4)对每件事来说,何时参与者会使用系统,通常会发生什么,这就是用例的基本过程;
(5)描述该用例的基本过程;
(6)考虑一些可变情况,把他们创建为扩展用例;
(7)复审不同用例的描述,找出其中的相同点,抽出相同点作为共同的用例;
(8)重复步骤2-7找出每一个用例。
UML用例模型中参与者检查的参考标准如下:
(1)是否您已找到所有的参与者?也就是说,是否您已经对系统环境中的所有参与者都进行了说明和建模?
(2)每个参与者是否至少涉及到一个用例?
(3)您能否列出至少两名可以作为特定参与者的人员?
(4)是否有参与者担任与系统相关的相似参与者?如果有,您应该将他们合并到一个参与者中。
用例检查的参考标准如下:
(1)UML用例模型的简介部分简明清晰地概述此系统的目的和功能;
(2)所有的用例已确定,这些用例共同说明所有的必要行为;
(3)所有的功能性需求都至少映射到一个用例;
(4)该UML用例模型不包含多余的行为,所有的用例都可回溯到某个功能性需求来证明其合理性。
用例图从总体上大致描述了系统所能提供的各种服务,让我们对于系统的功能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仅此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描述每一个用例的详细信息,即用例规约。用例模型正是由用例图和每一个用例的详细描述――用例规约所组成的。RUP中提供了用例规约的模板,包含以下内容:
(1)简要说明(BriefDescription):简要介绍该用例的作用和目的;
(2)事件流(FlowofEvent):包括基本流和备选流,事件流应该表示出所有的场景;
(3)用例场景(Use-CaseScenario):包括成功场景和失败场景,场景主要是由基本流和备选流组合而成的;
(4)特殊需求(SpecialRequirement):描述与该用例相关的非功能性需求(包括性能、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等)和设计约束(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开发工具等);
(5)前置条件(Pre-Condition):执行用例之前系统必须所处的状态;
(6)后置条件(Post-Condition):用例执行完毕后系统可能处于的一组状态。
用例规约基本上是用文本方式来表述的,为了更加清晰地描述事件流,也可以选择使用状态图、活动图或序列图来辅助说明(状态图有助于描述与状态相关的系统行为,活动图有助于描述复杂的决策流程,序列图适合于描述基于时间顺序的消息传递)。另外,只要对简洁明了地表达用例有帮助,我们就可以在用例中任意粘贴用户界面、流程的图形化显示方式及其他图形。
到此,关于"建立UML用例模型的步骤"的学习就结束了,希望能够解决大家的疑惑。理论与实践的搭配能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快去试试吧!若想继续学习更多相关知识,请继续关注网站,小编会继续努力为大家带来更多实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