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激光雷达是实现机器人自主行走的主力军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用人成本的加大,服务机器人相对人类成本明显更加低廉。在餐厅、酒店、商场、营业厅等场所,服务机器人正逐渐实现落地应用,让机器人代替人类的服务模式已屡见不鲜。
不同类型的服务机器人虽然外形不同,但大多都具备行走能力,相对而言,带有自主定位导航的服务机器人更受人们的青睐,通过激光导航或视觉导航等技术,机器人在无需人为操控的情况下也能实现自主行走。
激光SLAM是机器人自主行走不可绕过的核心
在服务机器人实现自主行走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视觉、超声波、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而激光雷达作为目前实现机器人自主行走的主力军,正成为绕不开的核心。其主要是通过发射激光束利用三角测距原理或TOF来测量周围物体与自身的距离,从而获得高精度的距离信息。
精准的定位及环境信息的识别,是服务机器人实现精确服务的基础,除了激光雷达还需要运用到SLAM技术。SLAM的含义是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机器人在陌生环境中进行地图的创建,同时利用地图进行自主定位与导航。可以描述为机器人在陌生环境中从一个未知位置开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根据位置估计和传感器数据进行自身定位,同时建造增量式地图。这种自主定位导航主要涉及到实时定位、地图绘制和路径规划这三种技术,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路径规划。
以扫地机器人为例:国际上有一个标准场地,80平米,没有导航模块的一般会在40多分钟达到80%的清洁率。而装上SLAM模块后,10分钟就达到了95%的覆盖率。如果把视野放到其他领域,必须要非常高效的移动到目的地,激光雷达+SLAM是目前不可绕过的技术方案。
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激光雷达+SLAM技术:定位精度可以控制在0.01-0.1米,并且可以获得精确的地图,支持自主躲避障碍,不会产生累计误差。
视觉定位技术:定位范围是0.1-2米,无法获得地图,需要配额外的传感器才能躲避障碍物,需要合理的光源才能适应环境,稳定性比较差。
总的来说,目前激光SLAM技术相对来说更为成熟,也因此成为大多数服务机器人企业的首选方案。
激光雷达作为实现机器人自主行走的重要突破口,一直以来都广受机器人企业的关注。过去,国内机器人企业大多采用进口激光雷达产品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进口雷达高昂的费用拉高了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如今,国产激光雷达产业迎来蓬勃发展,而且在性能上与国外产品的差距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