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U-T、MPEG-4到H.264 视频会议系统三大标准发展史
视频会议系统在全球快速商业化与其标准制定有关。国际电信联合会(ITU)和国际工程师组织(IETF)制定视频会议行业的国际标准,通过对视频会议语音、视频、数字信号的编码格式,用户控制模式等要件进行了范围限制,为视频会议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技术规范,也为今天视频会议系统全球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ITU-T标准时代
国际电信联合会ITU-T在1990年提出并实施H.320协议,这是全球的第一套视频会议国际标准协议,主要用于ISDN上的群视频会议中。
H.320是一套标准,它包括视频、音频的压缩与解压缩、静止图像、多点会议、加密等多个特点,主要用于系统的终端和MCU的设计。H.320标准内包含H.200和T.120多个系列标准,其中H.200系列指的是视听业务,具体来说是以传送活动图像为主的通信业务。T.120系列主要针对声像业务,即传送静止图像的通信业务。
此后,1997年诞生的H.323协议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标准协议之一,主要服务于基于硬件的视频会议系统,为现有的分组网络PBN(如IP网络)提供多媒体通信标准,早期市场上主流的视频会议硬件产品,都兼容H.320协议和H.323协议。建立H.323标准是为了允许不同厂商的多媒体产品和应用能够互操作。对于范围广泛的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应用来说,H.323标准是非常重要的构件。另外,该标准也允许通过ISDN和POTS与基于PPP的网络直接相连。H.323标准涵盖了音频、视频及数据在以IP包为基础的网络--LAN、INTRANET、EXTRANET和INTERNET上的通讯标准内容。
基于国际标准下的协议,市场主流视频会议生产厂商生产的终端和MCU都可以互联互通,这对视频会议系统行业来说,实现了统一化市场联通的基本需求,同时利于各方市场中产品的互联和集成开展,对视频会议系统市场影响意义巨大。
MPEG-4标准时代
MPEG4标准是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与IEC(国际电子委员会)制定了。
MPEG-4是针对数字电视、交互式绘图应用(影音合成内容)、交互式多媒体(WWW、资料撷取与分散)等整合及压缩技术的需求而制定的国际标准。MPEG-4标准将众多多媒体应用集成于一个完整框架内,旨在为多媒体通信及应用环境提供标准算法及工具,从而建立起一种能被多媒体传输、存储、检索等应用领域普遍采用的统一数据格式。
MPEG-4标准具备三大特点:"基于内容的交互性、高效的压缩性、通用的访问性",基于这些特点,目前市场主流的软件的视频会议系统,基本上都是采用这一技术标准。和其它标准相比,MPEG-4标准的压缩比更高,节省存储空间,图像质量更好,特别适合在低带宽等条件下传输视频,并能保持图像的质量。
H.264标准时代
H.264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共同提出的。该标准是继MPEG4之后的新一代数字视频压缩格式。
H.264是ITU-T以H.26x系列为名称命名的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之一,该标准结合了 H.323协议中的H.263协议和MPEG-4协议,解决了目前基于软件视频会议MPEG-4标准没有办法与H.323协议的终端兼容问题,使其成为目前最好的视频压缩协议。
H.264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点:1.低码率,相比MPEG2和MPEG4 ASP等压缩技术相比,在同等图像质量下,采用H.264技术压缩后的数据量只有MPEG2的1/8,MPEG4的1/3;2.高质量的图像,能提供连续、流畅的高质量图像;3.容错能力强,提供了解决在不稳定网络环境下容易发生的丢包等错误的必要工具。 4.网络适应性强。
这些特点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H.264在具有高压缩比的同时还拥有高质量流畅的图像,正因为如此,经过H.264压缩的视频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所需要的带宽更少,也更利于使用者的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