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Seata的事务模式
本篇内容介绍了" 什么是Seata的事务模式"的有关知识,在实际案例的操作过程中,不少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困境,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大家学习一下如何处理这些情况吧!希望大家仔细阅读,能够学有所成!
1. XA 模式是什么?
这里有两个基本的前置概念:
什么是 XA?
什么是 Seata 定义的所谓 事务模式?
基于这两点,再来理解 XA 模式就很自然了。
1.1 什么是 XA?
XA 规范 是 X/Open 组织定义的分布式事务处理(DTP,Distributed Transaction Processing)标准。
XA 规范 描述了全局的事务管理器与局部的资源管理器之间的接口。 XA规范 的目的是允许的多个资源(如数据库,应用服务器,消息队列等)在同一事务中访问,这样可以使 ACID 属性跨越应用程序而保持有效。
XA 规范 使用两阶段提交(2PC,Two-Phase Commit)来保证所有资源同时提交或回滚任何特定的事务。
XA 规范 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被提出。目前,几乎所有主流的数据库都对 XA 规范 提供了支持。
1.2 什么是 Seata 的事务模式?
Seata 定义了全局事务的框架。
全局事务 定义为若干 分支事务 的整体协调:
TM 向 TC 请求发起(Begin)、提交(Commit)、回滚(Rollback)全局事务。
TM 把代表全局事务的 XID 绑定到分支事务上。
RM 向 TC 注册,把分支事务关联到 XID 代表的全局事务中。
RM 把分支事务的执行结果上报给 TC。(可选)
TC 发送分支提交(Branch Commit)或分支回滚(Branch Rollback)命令给 RM。
Seata 的 全局事务 处理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执行阶段 :执行 分支事务,并 保证 执行结果满足是 可回滚的(Rollbackable) 和 持久化的(Durable)。
完成阶段: 根据 执行阶段 结果形成的决议,应用通过 TM 发出的全局提交或回滚的请求给 TC,TC 命令 RM 驱动 分支事务 进行 Commit 或 Rollback。
Seata 的所谓 事务模式 是指:运行在 Seata 全局事务框架下的 分支事务 的行为模式。准确地讲,应该叫作 分支事务模式。
不同的 事务模式 区别在于 分支事务 使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全局事务两个阶段的目标。即,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执行阶段 :如何执行并 保证 执行结果满足是 可回滚的(Rollbackable) 和 持久化的(Durable)。
完成阶段: 收到 TC 的命令后,如何做到分支的提交或回滚?
以我们 Seata 的 AT 模式和 TCC 模式为例来理解:
AT 模式
执行阶段:
可回滚:根据 SQL 解析结果,记录回滚日志
持久化:回滚日志和业务 SQL 在同一个本地事务中提交到数据库
完成阶段:
分支提交:异步删除回滚日志记录
分支回滚:依据回滚日志进行反向补偿更新
TCC 模式
执行阶段:
调用业务定义的 Try 方法(完全由业务层面保证 可回滚 和 持久化)
完成阶段:
分支提交:调用各事务分支定义的 Confirm 方法
分支回滚:调用各事务分支定义的 Cancel 方法
1.3 什么是 Seata 的 XA 模式?
XA 模式:
在 Seata 定义的分布式事务框架内,利用事务资源(数据库、消息服务等)对 XA 协议的支持,以 XA 协议的机制来管理分支事务的一种 事务模式。
执行阶段:
可回滚:业务 SQL 操作放在 XA 分支中进行,由资源对 XA 协议的支持来保证 可回滚
持久化:XA 分支完成后,执行 XA prepare,同样,由资源对 XA 协议的支持来保证 持久化(即,之后任何意外都不会造成无法回滚的情况)
完成阶段:
分支提交:执行 XA 分支的 commit
分支回滚:执行 XA 分支的 rollback
2. 为什么支持 XA?
为什么要在 Seata 中增加 XA 模式呢?支持 XA 的意义在哪里呢?
2.1 补偿型事务模式的问题
本质上,Seata 已经支持的 3 大事务模式:AT、TCC、Saga 都是 补偿型 的。
补偿型 事务处理机制构建在 事务资源 之上(要么在中间件层面,要么在应用层面),事务资源 本身对分布式事务是无感知的。
事务资源 对分布式事务的无感知存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无法做到真正的 全局一致性 。
比如,一条库存记录,处在 补偿型 事务处理过程中,由 100 扣减为 50。此时,仓库管理员连接数据库,查询统计库存,就看到当前的 50。之后,事务因为异外回滚,库存会被补偿回滚为 100。显然,仓库管理员查询统计到的 50 就是 脏 数据。
可以看到,补偿型 分布式事务机制因为不要求 事务资源 本身(如数据库)的机制参与,所以无法保证从事务框架之外的全局视角的数据一致性。
2.2 XA 的价值
与 补偿型 不同,XA 协议 要求 事务资源 本身提供对规范和协议的支持。
因为 事务资源 感知并参与分布式事务处理过程,所以 事务资源(如数据库)可以保障从任意视角对数据的访问有效隔离,满足全局数据一致性。
比如,上一节提到的库存更新场景,XA 事务处理过程中,中间态数据库存 50 由数据库本身保证,是不会仓库管理员的查询统计 看 到的。(当然隔离级别需要 读已提交 以上)
除了 全局一致性 这个根本性的价值外,支持 XA 还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业务无侵入:和 AT 一样,XA 模式将是业务无侵入的,不给应用设计和开发带来额外负担。
数据库的支持广泛:XA 协议被主流关系型数据库广泛支持,不需要额外的适配即可使用。
多语言支持容易:因为不涉及 SQL 解析,XA 模式对 Seata 的 RM 的要求比较少,为不同语言开发 SDK 较之 AT 模式将更 薄,更容易。
传统基于 XA 应用的迁移:传统的,基于 XA 协议的应用,迁移到 Seata 平台,使用 XA 模式将更平滑。
2.3 XA 广泛被质疑的问题
不存在某一种分布式事务机制可以完美适应所有场景,满足所有需求。
XA 规范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被提出,用以解决分布式事务处理这个领域的问题。
现在,无论 AT 模式、TCC 模式还是 Saga 模式,这些模式的提出,本质上都源自 XA 规范对某些场景需求的无法满足。
XA 规范定义的分布式事务处理机制存在一些被广泛质疑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是如何思考的呢?
1. 数据锁定:数据在整个事务处理过程结束前,都被锁定,读写都按隔离级别的定义约束起来。
思考:
数据锁定是获得更高隔离性和全局一致性所要付出的代价。
补偿型 的事务处理机制,在 执行阶段 即完成分支(本地)事务的提交,(资源层面)不锁定数据。而这是以牺牲 隔离性 为代价的。
另外,AT 模式使用 全局锁 保障基本的 写隔离,实际上也是锁定数据的,只不过锁在 TC 侧集中管理,解锁效率高且没有阻塞的问题。
2. 协议阻塞:XA prepare 后,分支事务进入阻塞阶段,收到 XA commit 或 XA rollback 前必须阻塞等待。
思考:
协议的阻塞机制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问题在于 协议阻塞 遇上 数据锁定。
如果一个参与全局事务的资源 "失联" 了(收不到分支事务结束的命令),那么它锁定的数据,将一直被锁定。进而,甚至可能因此产生死锁。
这是 XA 协议的核心痛点,也是 Seata 引入 XA 模式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基本思路是两个方面:避免 "失联" 和 增加 "自解锁" 机制。(这里涉及非常多技术细节,暂时不展开,在后续 XA 模式演进过程中,会专门拿出来讨论)
3. 性能差:性能的损耗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事务协调过程,增加单个事务的 RT;另一方面,并发事务数据的锁冲突,降低吞吐。
思考:
和不使用分布式事务支持的运行场景比较,性能肯定是下降的,这点毫无疑问。
本质上,事务(无论是本地事务还是分布式事务)机制就是拿部分 性能的牺牲 ,换来 编程模型的简单 。
与同为 业务无侵入 的 AT 模式比较:
首先,因为同样运行在 Seata 定义的分布式事务框架下,XA 模式并没有产生更多事务协调的通信开销。
其次,并发事务间,如果数据存在热点,产生锁冲突,这种情况,在 AT 模式(默认使用全局锁)下同样存在的。
所以,在影响性能的两个主要方面,XA 模式并不比 AT 模式有非常明显的劣势。
AT 模式性能优势主要在于:集中管理全局数据锁,锁的释放不需要 RM 参与,释放锁非常快;另外,全局提交的事务,完成阶段 异步化。
3. XA 模式如何实现以及怎样用?
3.1 XA 模式的设计
3.1.1 设计目标
XA 模式的基本设计目标,两个主要方面:
从 场景 上,满足 全局一致性 的需求。
从 应用上,保持与 AT 模式一致的无侵入。
从 机制 上,适应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特点。
整体思路:
与 AT 模式相同的:以应用程序中 本地事务 的粒度,构建到 XA 模式的 分支事务。
通过数据源代理,在应用程序本地事务范围外,在框架层面包装 XA 协议的交互机制,把 XA 编程模型 透明化。
把 XA 的 2PC 拆开,在分支事务 执行阶段 的末尾就进行 XA prepare,把 XA 协议完美融合到 Seata 的事务框架,减少一轮 RPC 交互。
3.1.2 核心设计
1. 整体运行机制
XA 模式 运行在 Seata 定义的事务框架内:
执行阶段(E xecute):
XA start/XA end/XA prepare + SQL + 注册分支
完成阶段(F inish):
XA commit/XA rollback
2. 数据源代理
XA 模式需要 XAConnection。
获取 XAConnection 两种方式:
方式一:要求开发者配置 XADataSource
方式二:根据开发者的普通 DataSource 来创建
第一种方式,给开发者增加了认知负担,需要为 XA 模式专门去学习和使用 XA 数据源,与 透明化 XA 编程模型的设计目标相违背。
第二种方式,对开发者比较友好,和 AT 模式使用一样,开发者完全不必关心 XA 层面的任何问题,保持本地编程模型即可。
我们优先设计实现第二种方式:数据源代理根据普通数据源中获取的普通 JDBC 连接创建出相应的 XAConnection。
类比 AT 模式的数据源代理机制,如下:
但是,第二种方法有局限:无法保证兼容的正确性。
实际上,这种方法是在做数据库驱动程序要做的事情。不同的厂商、不同版本的数据库驱动实现机制是厂商私有的,我们只能保证在充分测试过的驱动程序上是正确的,开发者使用的驱动程序版本差异很可能造成机制的失效。
这点在 Oracle 上体现非常明显。
综合考虑,XA 模式的数据源代理设计需要同时支持第一种方式:基于 XA 数据源进行代理。
类比 AT 模式的数据源代理机制,如下:
3. 分支注册
XA start 需要 Xid 参数。
这个 Xid 需要和 Seata 全局事务的 XID 和 BranchId 关联起来,以便由 TC 驱动 XA 分支的提交或回滚。
目前 Seata 的 BranchId 是在分支注册过程,由 TC 统一生成的,所以 XA 模式分支注册的时机需要在 XA start 之前。
将来一个可能的优化方向:
把分支注册尽量延后。类似 AT 模式在本地事务提交之前才注册分支,避免分支执行失败情况下,没有意义的分支注册。
这个优化方向需要 BranchId 生成机制的变化来配合。BranchId 不通过分支注册过程生成,而是生成后再带着 BranchId 去注册分支。
小结
这里只通过几个重要的核心设计,说明 XA 模式的基本工作机制。
此外,还有包括 连接保持、异常处理 等重要方面,有兴趣可以从项目代码中进一步了解。
以后会陆续写出来和大家交流。
3.1.3 演进规划
XA 模式总体的演进规划如下:
第 1 步(已经完成):首个版本(1.2.0),把 XA 模式原型机制跑通。确保只增加,不修改,不给其他模式引入的新问题。
第 2 步(计划 5 月完成):与 AT 模式必要的融合、重构。
第 3 步(计划 7 月完成):完善异常处理机制,进行上生产所必需的打磨。
第 4 步(计划 8 月完成):性能优化。
第 5 步(计划 2020 年内完成):结合 Seata 项目正在进行的面向云原生的 Transaction Mesh 设计,打造云原生能力。
3.2 XA 模式的使用
从编程模型上,XA 模式与 AT 模式保持完全一致。
可以参考 Seata 官网的样例:seata-xa
样例场景是 Seata 经典的,涉及库存、订单、账户 3 个微服务的商品订购业务。
在样例中,上层编程模型与 AT 模式完全相同。只需要修改数据源代理,即可实现 XA 模式与 AT 模式之间的切换。
@Bean("dataSourceProxy") public DataSource dataSource(DruidDataSource druidDataSource) { // DataSourceProxy for AT mode // return new DataSourceProxy(druidDataSource); // DataSourceProxyXA for XA mode return new DataSourceProxyXA(druidDataSource); }
" 什么是Seata的事务模式"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想了解更多行业相关的知识可以关注网站,小编将为大家输出更多高质量的实用文章!